土地關懷 虱目魚女王 靠創業解鄉愁
by 王 華創業幫助我找到返鄉的路,所以要將台南的美食文化分享更多人
人往往離開了家,才明白家的美好;踏上離家的旅途,才知曉家的方向。
嫁到台北的家庭主婦盧靖穎,每每在街頭嗅到虱目魚的香煎氣味,總是讓她思慕起阿母餐桌上的那道虱目魚料理。為解鄉愁,她總是撥通電話給家鄉的老母親撒嬌,可是思念是會累積的,思念是必須被宣洩的,最終她將滿腔的思鄉情懷化成創業的動力。
盧靖穎心中有個夢,她要讓更多人看見虱目魚的存在。
十萬元開啟創業之路
從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畢業後,盧靖穎回到家中幫忙務農的父親,結婚後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她說自己從來沒有踏入外頭的職場,丈夫到大陸工作,體貼地給她一張提款卡,她卻連怎麼提款都不曉得操作,她赫然發現自己除了照顧小孩,一旦踏出家門,就成了什麼也不會的生活無能者。
有一天,她看見支持女性創業的飛雁專案的看板,那是屏東一對因在網路販售黑鮪魚而一炮而紅的歐巴桑姐妹,心想:「她們的年紀比我大,都能做得這麼好、這麼成功,我應該也可以。」她決定參加飛雁專案,給自己一個不同人生的可能性。
盧靖穎回想起第一次上課的場景,擠進兩百多人的大禮堂,她坐在第一排第一個位置,像每個懷抱著希望的婦女,睜大眼睛看著台上的張庭庭老師。「當老師問大家想要以什麼行業為創業標的,我馬上舉手說自己要賣虱目魚,引來一片哄堂大笑。」老師問妳家是養魚的嗎?貨源怎麼來?她心想只要用錢買,不就有了嘛。現在回過頭看,自己真是一股憨膽!卻也是這樣的傻勁,讓她想從虱目魚身上挖掘出更多迷人的寶。
「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我愛吃;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屏東正在推廣黑鮪魚,黑鮪魚就像是貴族,讓我更加深刻的體悟到,虱目魚這條這麼美好的魚,卻像平民百姓,被大家所忽視,如果有人可以讓牠被看到,那該有多好。」
讓夕陽產業再現光曦
起初,盧靖穎用身上僅有的十萬元當創業基金,買了一台電腦、進了一些魚貨,就開始在網路上販售冷凍虱目魚。「當時我拜訪很多老闆談合作,對方都認為虱目魚是夕陽產業,這條魚的經濟價值又不高,大餐廳不用,大飯店不吃,一點機會也沒有,一定會失敗。」
然而即使她的滿腔熱血屢屢被澆了一頭冷水,她也決定堅持下去。並且因為身為家庭主婦的經驗,她明白虱目魚多刺對於孩童食用上的不安全,而想到研發剔除虱目魚刺的方法。
解構虱目魚後,發現牠有222根魚刺,怎麼剃除是項不簡單的工程,盧靖穎卻做到了。其實只要加入熱水,就能將一碗肉質軟嫩可口的虱目魚粥端上桌,毋須再費力地挑刺就能品嘗美味,老少咸宜。由此,她研發的真空料理包成為網路暢銷品,也奠定了「虱目魚女王」的封號。
當真空料理包打響名號,她開始從生鮮事業拓展到美容生技產業,從虱目魚提煉美容護膚成份,將關注的目標轉到容易忘了保養的家庭婦女。「我從小就關心周遭人」大概就是善於觀察,將眾人需求放在心裡的個性,盧靖穎研發產品的出發點總是能夠貼切每個人的需求。
事業有成的這個府城女兒,其實沒斷過回家的念頭。離家二十年後,她決定回到自己的根──台南,一手打造府城虱目魚主題館。盧靖穎說:「我要讓更多人看見虱目魚的存在。」
讓討海人的辛苦被看見
「誰真正關心這些漁民的心情和存活?」小時候父親從事花卉批發,她經歷過一枝花可以換一罐啤酒的好光景,也見證過整片花田全數砍掉,全年心血化為烏有的低潮,因而深刻明白農夫對此是無能為力的。
府城館內緩緩傳來蕭煌奇悲愴又渾厚的歌聲《阿爸的虱目魚》,她舉歌詞為例,透露出漁民的無奈:「遇到寒流,可能一整池的虱目魚都凍死。這樣沒有保障、看不到希望的未來,年輕人都不願留下來,要如何把漁塭傳承給下一代,如何讓他們根留故鄉?」她深刻體會遊子不得己的心情。兩年多前,府城虱目魚館的構想在她腦海中浮現。
她說:「如果大家願意多吃一口、如果這條魚的價值可以向上提升,我相信很多事情會因此而改變。」她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從歷史中找源頭,從文獻中找尋虱目魚和台南這塊土地的關聯。
不但找出明鄭時期文獻上就有虱目魚的資料,在許多文學家的著作中也出現虱目魚的身影。她將虱目魚從一條「很普遍的魚」重拾「國姓魚」封號的記憶。
經過近兩年的籌備和規劃,蒐集史料,她將虱目魚結合美容生技,建造一個充滿書香的主題館,從這裡開始推廣虱目魚連結在地文化歷史的故事。
這條路很辛苦,但盧靖穎說:「經營事業就像照顧孩子,你總是會遇到很多問題、很多棘手的狀況,但是你能放棄嗎?不行的,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就對了。」她用女性的韌性,打造出虱目魚王國,也讓自己原本平凡人生變得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