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 遷徙世代打造走走家具:房是租的,生活是自己的

by  黃詩茹

 

「家具很難買,這邊挑,那邊挑,最後搭配起來卻怪怪的。」

「房間很小,房東的家具很笨重,自己買的最後也不方便帶走。」

「家具只能用房東的,床還會搖搖晃晃,躺上去都要很小心。」

 

「走走家具」(GOGO Furniture)的宋倍儀、陳姿廷、黃璟平,三人搬家的次數加起來超過10次。搬家的麻煩與將就,讓學設計的她們開始思考,有沒有適合租屋族,而且好用、好看又能帶著走的家具?於是三位年輕女孩捲起袖子,打造「帶著走的家」,讓有遷徙需求的族群也能好好生活。

 

攤開「走走家具」的產品,桌椅、床架、衣架,還有各種功能的層架,數量不多,卻已滿足生活基本需求。

 

「第一要耐用,第二必須可以重複拆裝,當然還要好看」,對宋倍儀而言,這就是走走家具的設計核心。她們從層架開始研發結構,作為發展系列家具的基礎,「如果層架都能被做得很穩固,再來發展其他產品。」

 

既然概念是「帶著走」,耐用的結構和材質就相對重要。最常搬家的宋倍儀,也遇過家具還沒有組裝完就損壞的慘痛經驗,「因為板材裡面是空的,組裝的人不知道,跪在上面就壓壞了。」

 

所以「走走家具」挑選歐洲進口的樺木夾板,硬度與承重度都比密集板和木心板更好。陳姿廷說:「樺木以前常被用來做球棒,國外常用在帆船、音箱和高端的室內裝修。而且它的生長週期很快,不像有些樹種,砍掉之後要很久才會長回來。」

 

有了堅硬的板材,她們接著研發出獲得專利認證的特殊卡榫結構,讓木材與金屬以凹凸相互卡接,同時減少螺絲用量與組裝步驟。宋倍儀說:「一般組裝式家具是用木螺絲,要用電鑽去鑽,會破壞木材本身,重複組裝很容易鬆脫。我們改成五金螺絲,再把螺母預先埋進木材,從外觀看不到,而且用扳手就能鎖上。」

 

 

 

黃璟平拿起桌上架,三兩下就輕鬆拆組,貼心的設計讓不擅長DIY的人也能一次就上手,甚至力氣小的女生也能輕鬆完成,而且整套家具還能塞進一台小客車。從板材到結構的講究,都是為了滿足耐用的要求,因為她們相信家具充滿生活的記憶,不該是搬一次家就丟的消耗品。

 

斜槓家具,機動但可以用很久

 

走進「走走家具」的門市,就像是一間小套房,完整的生活情境,是對家的美好想像。

 

陳姿廷拉開衣架布簾,「我們的家具都是比較開放式的設計,現在租房空間都很小,開放式設計可以讓空間看起來更寬闊。」為了測試衣架的承重度,她們還買了一堆鋼片,掛滿吊衣桿一整個月,土法煉鋼的測試吊衣桿可承重60公斤,安心掛滿近百件衣物。

 

各式各樣的層架最能體現「走走家具」回應各種生活情境的設計巧思。體積最小的桌上架,收納不同尺寸的桌上小物;移動邊架能收納電腦主機,又能當客廳邊桌;兩用架既是電視架,又是可以坐著穿鞋的鞋架;而造形簡約的高架,擁有堅固的承重結構,更是書房、辦公室、廚房都適用。

 

創立品牌至今,她們發現30世代是「走走家具」的消費主力,負責行銷的陳姿廷分析,「我們的消費者通常出社會工作一段時間,有一些積蓄,開始追求更高質感的生活,也有剛邁入新婚的小家庭。」也有人說,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搬家,但有一套可以帶著走的家具,也很心安。房子是租的,生活卻不是,「走走家具」成功吸引對生活有美好想望的族群。

 

 

但不可否認,同為組裝式家具,「走走家具」的價格在市場上屬於中高價位。宋倍儀也說,「很多人會拿我們和IKEA比較,一樣是組合式家具,為什麼你們賣得這麼貴?但這就看消費者怎麼定義。」除了會設計,還要懂得和消費者溝通,陳姿廷認為,「行銷有一個重點就是要去教育消費者。如果你只是想用一時就要拋棄,我也不會建議你使用『走走家具』,想用『走走家具』,就是你打算把這組家具留在身邊、用很久,這樣價格才會划算。」

 

敢認賠,新創品牌的第一課

 

創立品牌的路不好走,尤其對設計出身的三人來說,離開學校投入產業,一切都要打掉重練,挫折也是必然。

 

去年3月,產品研發看似一切就位,「走走家具」首度啟動群眾募資計畫,在嘖嘖一次推出8件產品,設定80萬的目標,準備投入量產。原本期待第二天就能風光達標,孰不知訂購總數不如預期,讓她們在募資進度接近80%時決定喊停。

 

出師不利必有因,陳姿廷說,「『走走家具』創立了,但我們還沒有賣過,沒有任何人體驗過我們的家具,大家會問用完的感想是什麼?上網路搜尋卻沒有評價,就會怕怕的。」

 

另外,當時她們把所有的品項包裝成8件組、6件組,想用系列帶動買氣,卻沒抓到消費者的心。「有人說我不要桌子,有人說我不要層架,我們品項又多,變成頁面上的贊助者回饋方案又長、又難選擇。現在是很快速的社會,只要消費者一覺得麻煩,就會放棄。」

 

宋倍儀也說:「當時我們也沒有想到,大家對於家具的猶豫期會比較久,我們的選項又造成消費者的疑惑。」雖然專案持續下去遲早會達標,但她們覺得在產量小、庫存多的狀態下,無法順利推廣品牌,於是果斷決定離開募資平台,重整旗鼓再出發。

 

 

 

事隔一個月,「走走家具」推出官網獨立集資,設定目標100萬,第二天就順利達標,成功打響品牌,也順利進入量產。

 

改變過去在募資平台單一頁面的呈現方式,「走走家具」官網的選單一目了然,每件家具都能單獨點選,還有各種情境的照片參考。更重要的是,她們拋棄以系列行銷的策略,開放所有品項自由挑選,「大家進來選自己想要的,而且可以一次丟進購物車,不用重複下單。」

 

經過這次經驗,她們發現募資平台比較適合目標明確的單一品項,所以最近她們將「走走家具」最大型的新品,也是消費者詢問已久的雙人模組床架再度放上嘖嘖,一個月就突破400萬的募資金額。募資平台的龐大瀏覽量,加上對新創的高接納度,這次就成功地推了她們一把。

 

找回榮景,與代工廠青銀共創

 

不是家具業二代,也沒有工藝背景,創業兩年多,團隊還是只有她們三人。宋倍儀專注產品設計、陳姿廷負責企劃與行銷,黃璟平兼顧研發與行政,連台中唯一的展示門市都沒有店員,開放民眾自由體驗,被陳姿廷戲稱是「線下體驗,線上消費。」而宋倍儀的家就是「走走家具」的辦公室,待在台中,也是因為跑工廠比較方便。

 

進入家具產業的門檻在哪裡?宋倍儀想了想,「門檻在於你對材料、加工工法熟不熟悉?你對機台加工的程序和限制了不了解?能不能和工廠師傅順利溝通?材料的尺寸規格和成本都需要計算,又是另一門功課。但最重要也最困難的,還是在於設計的初衷能不能被實踐?」

 

尤其是抓成本,她們總是戰戰兢兢。「會有很多意外的成本出現,像進口關稅是浮動的、運送造成的產品瑕疵,或是之前時薪調漲,工廠的加班費用也會提高。」訂單下大了,她們怕自己壓庫存,又怕現金流卡住,只能邊走邊修正,一關過一關。

 

 

跑工廠時,她們常聽師傅們說以前家具產業多興盛,整個工廠都是貨,連站的地方都沒有,現在她們看見的卻是製造業榮景不再。「工廠大哥都問我們:『這個都快要沒有人做了,你們怎麼又來做?』以前家具工廠一次下單就是一、兩萬件,現在有一、兩千大家就很開心了。」

 

從外銷代工到自創品牌,對工廠而言是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宋倍儀說:「剛開始工廠完全不理解我們在做什麼?他們也不知道品牌是什麼?為什麼出貨給消費者要包裝漂亮?我們說標籤要印刷、要貼得很正,他們都不理解。」

 

但磨合久了,就是一段新的合作關係。陳姿廷笑說,「有些工廠也喜歡看這些新的東西,他們會自己上網查,跟我們聊怎麼可以用募資?還每天和我們一起看目標進度。」

 

自問自答,做不後悔的選擇

 

「所有作品牌的人都很辛苦,我也不確定可不可以走,但這是我們自己想做的事。」因為是自己想做的事,於是心甘情願。

 

其實宋倍儀也曾去設計公司應徵,對方告訴她:「你設計的產品最後會用一個英國設計師的名字。」當時她還不明白,原來「代設計」在業界很平常,「我當下很詫異,覺得這也太離奇了吧?」她回家立刻和朋友述說「奇遇」,沒想到朋友說:「這在業界很常發生,你可能要習慣。」

 

陳姿廷也自嘲,「不習慣就會像我們現在這樣,自己跑工廠。」不做大公司的小螺絲釘,創業是無止盡的自問自答,「創業要一直主動做很多事,流程、進度、目標都要自己想。錢什麼時候進來?業績不好要做什麼活動?新品什麼時候向工廠下單?」

 

設計和創業都沒有標準答案,一直試水溫,才能找到方法。

 

 

同場加映

海漂的人,捲毛力卡花磚點亮回家的路

創業ABC搞懂了沒?

投資者眼中的潛力股─群眾募資篇

投資者眼中的潛力股─創投篇

圖片提供:
汪正翔

黃詩茹

黃詩茹

文章 70

畢業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宗教研究所。 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從事文字企劃、採訪撰稿。 願以文字堆疊出一條小徑,通往有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