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關懷 顧瑋 捧紅限定版台灣好食
by 李玉玲當你做一個比現況更好的嘗試,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同。
食安風暴頻傳,好食,如此簡單的需求竟也成為奢求嗎?
顧瑋,一個七年級生,並不這麼認為。
她花了七年時間,一手推廣台灣好物產,先後主導創立「在欉紅」、「不二味」、「土生土長」等品牌;並成立台灣好食協會,從生產及知識面雙管齊下,不斷實踐她對「好食」的信仰:「從土地到餐桌,在地美好的飲食風景,不待遠求。」
果醬品牌 為在地水果造舞台
台大動物系、分子醫學研究所畢業的顧瑋,人生的路原本可以走在最安全的軌道上,研究所畢業後準備出國留學,卻在咖啡廳打工時涉獵到進口食材,對飲食有濃厚興趣的她,不禁思索:「台灣有那麼好的水果,為什麼沒有機會被看見。」顧瑋決定做點事情,放棄留學計畫投入創業,推出以果醬為主要產品的品牌「在欉紅」。
她勤走鄉間開發在地水果紅心芭樂、燈籠果等製成果醬,果醬口味不盡理想,就飛到法國果醬名家Christine Ferber的工坊請益。
「『在欉紅』小小一瓶果醬賣二、三百元,創業初期必須不斷向消費者解釋:為什麼我們的產品比較貴。」顧瑋強調,與其說在經營一個果醬品牌,她更想做的是透過產品加工表現台灣水果的可能性,「果醬只是一個載體,表現台灣物產的平台。」
「在欉紅」短時間打響知名度,顧瑋卻看到為台灣物產發聲的局限性:「好食,只有吃的體驗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系統的整理與論述,台灣物產的價值才能清楚被認識。」2011年,顧瑋成立台灣好食協會,希望串連生產者、關心農民與環境的團體、綠色餐飲業者,共同推廣台灣在地「好、乾淨、公平」的友善食材。
書寫讓「吃」更有深度
台灣好食協會架設網站,一群有同樣理念的夥伴友情協力擔任好食「特派員」,大家從台灣各角落書寫「好食」,農業、漁業、米油鹽醬醋茶咖啡,一步一步繪就寶島的好食地圖。對於顧瑋而言,食物不只是吃而已,而是要吃得知其所以然,了解食物與土地(產地)、節令的關係。
台灣好食協會不只是傳遞資訊的平台,也舉辦小旅行、品嘗等認識物產的活動,出版二十四節氣紙膠帶等衍生性出版品,都得到很大迴響。做高屏溪物產調查也被公部門看見,進一步與高雄市合作,將研究變成教案,走入校園推動食育種子教師計畫,向下扎根。
不管是經營品牌,成立協會,顧瑋把自己定位為:台灣物產價值的「傳遞者」與「表現者」。產品只是途徑而非目的,因此,這幾年她不斷轉換跑道,探索台灣物產更多可能性,從「在欉紅」、「不二味」(喆味),去年,則與致力輔導原住民部落轉作有機的「台灣原味」結合,經營全新的品牌「土生土長」,以「日常食」的米油鹽醬醋茶為開發重點。
嚴選每一種要入口的食物
今年二月,「土生土長」落腳台北市金山南路,顧瑋堅持不變的初衷:「追溯食物的根源與歷程,從認識到選擇,有意識且用力地,選擇每一種要放入嘴中的食物,選擇我們如何和所根所長的土地共生活。」
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風暴,顧瑋指出,危機反而是轉機,「太平日子沒有人會關心吃下肚的是什麼?當大家對日常食的信心崩盤時,更是推展『好食』的最好時機。」
顧瑋認為,食安問題絕非無解,但生產者及消費者兩邊都有責任。「生產者採用什麼農法、用藥安全殘留、產地、如何製成……,所有生產資訊必須清楚標示;消費者則要『有意識』地購買,不是以價格為唯一考量。」
「當日常食的產品紛紛中標,店裡的業績反而變好,顯示對食品有清楚主張的品牌,還是獲得消費者支持。這時更應該把自己的態度做出來。」顧瑋說,堅持「好食」一路走來,最有趣也最開心的是,「當你做一個比現況更好的嘗試,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同。」
農友與品牌CEO共創善循環
她以「土生土長」推出一瓶發芽冷壓花生油為例,260毫升要價六百元,市場反應出乎意料熱烈。「這可能是市面上最貴的花生油吧!但花生是採用自然農法栽種,產量有限;低溫冷壓的作法得率低,很不經濟,做出的油卻可以保留活性與營養,消費者認同產品的價值,農民更有信心,小型製油工作室也可照著理想繼續營運,形成善的循環。」
顧瑋認為,站在銷售端的品牌經營者,以及生產端的農夫,彼此的關係是合作互利,而非剝削。因為,「沒有好的物產,一切免談。」推廣台灣物產多年,顧瑋深刻體會:如果不是農友們的好心腸,善待土地,善待農作,無法成就「好食」。
「農夫看天吃飯,承受的風險比在產品及銷售端的我們更大,但他們還是樂天知命,替大家照顧土地,怎麼會不對他們產生更多的敬意。」
小牌大作 發揮更大影響力
儘管已主導創立了多個台灣好食品牌,外表還像學生的顧瑋,談合作案時還被認為是沒有決策權的「公司小姐(職員)」。顧瑋幽默笑說,被看小也沒關係,反而能受到比較多的照顧。她認為,身為女性創業者,最大優點就是「柔軟」,做事更有彈性。「所以,我的人緣還算不錯。」
顧瑋說,她不規畫五年、十年後的人生,只要「活在當下」。「我的品牌還很小,還有太多事情要做。經營小作看似簡單,但如何讓它長大,發揮更大影響力,並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