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黃蘭卿與陳麗萍 用女力讓恆春回春
by 廖智賢推廣詩歌吟唱、書寫與閱讀,是為了凝聚在地人的共識,翻轉恆春的未來。
恆春的機會在哪裡?命運會如何?
黃蘭卿及陳麗萍在那段投擲骰子向前行的路途上,巧合的於2002年同時做了扭轉人生的重要決定,在她們的努力推動下,恆春各個社區展現各樣的綺麗風景,居民創作了各式特色的民謠,在地方譜出各種新調……
曾經,她們之於恆春,都是外地人。如今,情同姊妹的她們,都在這個小鎮扎根,異口同聲說「這裡的土地會黏人」。
黃蘭卿找到身心安放之所
2002年,黃蘭卿決定在恆春半島住下。在那之前,她如似候鳥,往來澳洲與台灣之間,直到那陣落山風吹起,將她的身心安放在這裡。「快到恆春之前經過了竹坑,我看見牧草被落山風吹成了綠浪,那個瞬間,土地意象的畫面好鮮明,我感覺彷彿回到了家。」
從此,黃蘭卿生活過得簡單,除了與山林作伴,隔離喧囂,就是在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致力推動地方文化工作。
柔性領導課程 感受生命重整的能量
提供女性多元的學習機會,是「女力」組成的第一步。蘭卿先是透過志工隊、讀書會及社區發展方案等活動來建構團體的歸屬感,近期則固定每週四晚上在恆春民謠館開設「柔性領導課程」,期待將領導力擴張為一種支持組織發展的動能,讓被領導者可以因時、因地、因人而適性應變,發展多元角色領導力。
提到婦女成長及培力的過程,她侃侃而談:「從大家的眼中,我看到對愛的渴望,既然要改變,就必須嘗試學習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打開眼睛觀察所屬的環境。」
她也因此找到與夥伴合作的方式及技巧,並遇到具有音樂長才的陳麗萍,陪伴她一起轉動「女力」,在恆春半島的家庭與社區之間,更串聯到校園,展現出當地前所未見的柔性深耕的力量。
陳麗萍讓恆春民謠展現新芽
目前擔任「思想起民謠促進會」理事長的陳麗萍,因父親調職而落腳於此,19歲嫁作恆春媳婦,協助經營家族事業,忙碌於飯店管理。後來還賣過雞排、珍珠奶茶,開過超商,無師自通的展現經商長才。
然而,從小學音樂的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想望,加上喜愛與孩子互動,於是在卸下飯店管理之責後,她決定重新拾回五線譜,在恆春開設音樂教室。就這樣開啟了與恆春民謠的不解之緣。
「由於當地缺乏音樂師資,恆春國小校長想要組樂隊,學校老師急了,找到我的音樂教室詢問,一看到是我還嚇一跳,怎麼學生的媽媽會在這裡,原來他是我兒子的導師。」陳麗萍說。她自2002年開始以志工身分進入校園,成立樂隊,並且帶領孩子南征北討,成績也名列前茅。
但在比賽過程中,她總是隱約覺得哪裡不對勁,直到某次又聽到原住民的孩子歌唱時,才恍然大悟,「他們唱的是母語古調,是他們的傳統,有感情根源,傳遞給人的那份感動就是不一樣。這就是我們缺少的部分。」
原住民唱古調,那恆春的孩子要唱什麼呢?陳麗萍在網路上搜尋資訊,發現恆春民謠就是在地音樂的根,也因為深入研究,她才明白原來曲調不是只有《思想起》,還包括《平埔調》、《四季春》及《五孔小調》等多種風格。
「但是恆春民謠是先民對於困頓生活和滄桑人生的吟唱,孩子無法體會,要他們背唱,反而很難傳遞其中情感,也只會讓孩子排斥音樂。」因此她試著為民謠注入創新元素,在樂器上由傳統月琴加入木箱鼓、烏克麗麗等,也鼓勵孩子從生活經驗發想,創作兒童版詩詞;加上曲風融合中外音樂元素,甚至結合舞蹈、戲劇等,讓恆春民謠展現出不同以往的活潑與豐富性。
促進代間融合 入圍傳藝金曲
「一定要將發自這塊土地的聲音傳承下去」陳麗萍想起早年奶奶唱的《思想起》,彷彿又與她的生命有了連結,「這是命中注定」。老調新彈,結合新的詩詞,讓孩子重新愛上家鄉的歌,爭相加入學校歌謠隊。孩子的學習,更促進代間融合,艱澀的語意、唱法的演繹,孩子不懂時就會詢問阿公阿嬤,長輩也在民謠的傳承中獲得成就感,不再覺得自己唱得「真歹聽」。
翻轉恆春未來 成果亮麗
相信社區教育可以改變偏鄉的未來,黃蘭卿於是推動社區學習教室、文化傳襲、社區產業及深度解說旅遊等活動,希冀透過學習來改善城鄉差距,利用討論讓每個參與社區找到自身特點,奠定永續發展的基礎。陳麗萍則是成功扮演歌謠傳唱推手,讓傳藝師在社區走唱熱絡,常民和兒童都能開口吟唱,恆春民謠重現國境之南旺盛的生命力。
十二年過去,她們相互扶持,從來沒有停下腳步,奮力投擲骰子,繼續在恆春半島的地圖上面對命運、創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