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點亮土地的下一步:李依樺的光美學
by 李玉玲
訪談後的拍照,已不只是拍照,而是兩位同樣有著創作背景的攝影者與受訪者,以「光」為素材進行的藝術對話與遊戲。
攝影師汪正翔拿著可以變換七彩色光的燈說:「想像這個光帶來的心情……。」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李依樺循著指令,有了不同的表情:紅色-憤怒、藍色—平靜、綠色—希望、紫色—典雅……,光,看似抽象不可捉摸,小則影響心情,大則改變環境,李依樺現階段的工作內容,正是為這個「抽象的存在」——光而服務。
以「光」為媒介,打造願景
成立於2010年的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剛度過十周年慶,並完成第三屆「台灣光環境獎」評選作業及頒獎典禮。做為「光環境文化推廣平台」,十年來,基金會透過「點亮計畫」、「台灣光環境獎」、「光偵探」等藝術、教育扎根計畫,持續推動「感光城市,點亮台灣」願景工程。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的願景很遠大,卻是個只有五位工作人員的迷你組織,李依樺強調:「基金會雖小,卻也很大,它的大,指的不是規模量體,而是有宏觀的視野,關注的焦點在於:要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世界?」
藝術的學習背景,李依樺不諱言,來中強光電任職前,思考的面相聚焦在藝術的實踐,有了孩子,當了媽媽以後,對於工作,對於生活有了不同的想像,正好2019年請完育嬰假準備重返職場,中強光電「點亮台灣」願景,打中了身為新手媽媽的李依樺,決定轉換跑道,接下基金會總監職務。
看了世界,帶回來的是不變的堅持
藝術行政十多年資歷,從美國到台灣,工作內容雖然都和藝術相關,李依樺回溯:「生命走過的每個階段,都留下改變的痕跡,引領著我走向下個階段。」清大中文系畢業後,李依樺雖然取得教師執照,卻沒有找一份穩定的教職,而是前往美國紐約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
「與其說,出國是為了念個學位,更想出去看看世界。」畢業後,李依樺在旅美華裔爆破藝術家蔡國強工作室擔任專案經理,執行過法國尼斯、費城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浙江美術館等展覽計畫。美國、歐洲、亞洲……,跟著蔡國強全世界飛,飛機一落地,不是進旅館休息,而是拖著行李馬上到美術館工作,有一段時間李依樺生理時鐘都亂了,但老闆沒喊累,李依樺也得上緊發條。
和蔡國強共事近四年,李依樺觀察到:蔡國強眼裡總是閃耀著熱情,那個眼神感染了李依樺:「即使遇到挫折,犯了錯,堅持藝術的最高標準,重新修正,絕不妥協。」
藝術圈雙重身分,完整了自己
回台後,李依樺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工作近六年,負責藝術駐村、展覽機制建立、規畫,雖然還是離不開藝術範疇,又是全新的學習。「在蔡國強工作室從找贊助開始,一個人從頭到尾執行一個展覽計畫,只要管『做事』;到了藝術村要和二十人工作團隊共事,更大的學習是『管理』,如何與人溝通、協調,讓工作順利推動。」
任職藝術村期間,李依樺也跨足全新領域——策展,主導策畫兩屆的寶藏巖藝術村「光節」、「溫柔的產出」等展覽,「策展人的角色雖然不是藝術家,但從主題構思、內容規畫、藝術家邀請……,其實是以另一種形式在創作。」
成為媽媽後的風景
從紐約留學開始,女性的處境就是李依樺創作的重要主題,2016年個展「她的身體長著一片風景」,透過矽膠肚子傳達:女性的價值不是建立在懷孕生小孩。李依樺說,雖然自己不是女性主義者,但婚後常被長輩關切:何時生小孩?加上看到同輩友人求子辛苦,她以女人疼惜女人心情完成這個創作,想要為女性發聲。
曾經,李依樺排斥生小孩,直到策畫了幾檔展覽,在藝術行政領域實踐了自我價值,她的想法改變了,「如果有孩子,人生是否會有不一樣的風景?」由她策展的「溫柔的產出」赴美展覽,李依樺正好懷有身孕,出國工作時突然意識到:「我的身體不只是我的身體,還有另一個生命,不能只想到自己。」
女兒出生後,李依樺請了育嬰假,近一年全職媽媽生活,她在《船的創作誌:像孩子看看》書中寫下:「…試著重新當一個小孩,用孩子新鮮的眼光好好看一遍我們的世界…」關注自我實踐的李依樺,看著女兒一天天長大,不禁回想:「我是怎麼長大的?我希望女兒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長大?」這時,她和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相遇,以一個媽媽的心情回歸職場,加入「點亮台灣」願景工程。
讓光找到最合適的樣貌
李依樺指出,十年來,基金會在台灣各地推動光與藝術的示範案例,社會對於光的認識確實有了長足的提升,她以2013年在台南推動「點亮風神廟」計畫為例,照明設計家周鍊以最低限度的「輕建設」,也就是光環境營造,將入夜後的風神廟打造成一座「光之廟宇」,「設計做到極致:看不到燈,但能感受到光,光只是襯托主體的配角,建築和空間才是主角。」
近年來,以光為主題的節慶活動、地景展覽爭相競豔,歲末年終,歡度耶誕,迎接新年,更少不了藉由「光」營造歡樂氣氛。李依樺說,光,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固然意謂著:社會對於光的想像更豐富了,但對於光的理解仍局限在「點亮」,距離基金會提倡的「良善光環境」還有一段距離。
完成第一個十年的「點亮台灣」願景工程,李依樺構思,下個階段,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將在人文關懷、生態環境等議題更多著力,也將推動文化資產與整體城市街區的光環境應用,「基金會要推動的不是 『加光』,而是把不必要的光拿掉,讓光在這塊土地找到最合適的樣貌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