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劉虹風與她的「小小書房」

by  黃詠梅
小小書房不只是一間書店,更要透過閱讀讓社區民眾關注社會議題。

吳爾芙說,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那個房間,是女人可以思考、閱讀、獨立於豢養她的世界而為自己工作的地方,可能就是一個書房。那麼,如果女人有了一個自己的書店呢?

 

 

剛剛接到要邀訪「小小」主人劉虹風這個任務時,我正搬來永和沒有很久,因為並不是台北人,對於這首善之都的文化地景地貌,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圖像在腦中,但長久以來作為一個愛讀書的人,對於「小小」的好奇是一直存在的。如今來到永和又正居住在市場邊上,無論是上菜場買菜、傍晚覓食,進進出出的總是很容易與小小擦身而過,我想,這就是「小小書房」與這個街衢的關係。

「懂書」才能開書店

她為小小書房打造了一個很親密的部落格,上頭分享小小推薦的好書、好活動、藝文訊息,也有小小自辦的編採班與讀書會訊等等,左上角小小的一個標題給這個「書房」下了註腳:「因為對於書的愛情,我們存在。」

而書房主人劉虹風,正是讓這間書店得以用這樣的面貌向我們發生的人,劉虹風歷經國際書展基金會、誠品好讀等與書親密相關的工作崗位,到了想要自己創業的時候,一部份是因為覺得職場工作疲倦耗費、且工作時間與狀態全不由己,想像要開一間自己的店,那店的一切都是由自己規劃、掌握,可以自主、可以多出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但開了店才知道,實情當然不是如此。」劉虹風說道。

「並且,愛書不是開書店的第一個條件,能夠懂書,才是。」懂書得要懂到什麼程度呢?比方說有能力消化每一年出現在市面上的每一種書籍、能夠懂得書籍市場的面貌與走向,能夠瞭解哪些書出現、消失,及其所意謂的,而根據這些標準,劉虹風說:「我可以說我是一個書人。如果我要創業、如果我要開店,我就只能夠開書店。這不是一個經由構想、規劃、按部就班去做成的事,而是因為我是這樣的人。」她且用一條食書為生的蠹魚形容自己。

 

 

 

不管只是看上去、或是與之談話,劉虹風都是一個非常特殊、非常有趣的人,與她對坐談論關於獨立書店、女性創業的一切,時不時就會被她某種果決的氣勢給小小地震懾,也有可能就是憑著這股「氣勢」,才讓她能開得好、撐得住小小書房至今的一切。

回想起初初決定要開始籌備自己書店的時候,多方尋訪親友、業者與過來人的經驗,得到的回應總是打擊與潑冷水的多,劉虹風並不覺得意外:「畢竟『賣書』早已經是一個不能做的事業。會支持妳的都是朋友,他們不希望妳做妳不開心的事。家人則除了擔心、還是擔心。」

儘管台灣社會曾經有過三千家書店的榮景,但如今人們的生活被網路、被即時而片段的訊息給包覆,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都已經沒有「書店」這個選項,但劉虹風仍然堅信獨立書店的機會在發生、也會發生於未來,人們需要書、也需要一個能與書親密相處的靜謐空間,就是小小書房部落格的刊頭箴言:「因為對書的愛情。」

而獨立書店之能夠給的,就是一個讓書有姿態、有風貌、有故事、有相遇的來歷,這樣的一個讓我們對書仍能產生愛情、讓一本書被我們帶回家的時候,是被愛著的──人與書可以經由適當地擺置、因為思考中的人逡巡遊走,而邂逅、而遇見、而選擇一本書,讓它對自己說話、與某一個思考時的自己為伴,這樣的空間。

獨立書屋,是一個社會的文化暖房

 

 

 

書店從一念之間的籌備乃至長出了今天的臉面,讓許多人認識的小小書房都是一個有個性、有態度、很有聲調的一家獨立書店。但對於劉虹風而言,最後能夠拿出來讓人看見與聽見的面貌與聲調,其實只能說是在每一步都非常有限的條件裡頭,顫顫巍巍地扶著牆走過來。

劉虹風說自己儘管創了業,現在卻從不鼓勵別人創業,因為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掙扎與消磨:「沒有一個十年的耐心、決心,許多事情是看不出成果的。」這個看來硬氣的女店主,言談間也多少流露了創業至今為了養活自己與工作夥伴、為了讓這個小小的書房可以一直存在而經歷的困頓與心智磨難:「錢不夠,就要有借錢的勇氣;同時也要保護自己的尊嚴,還要保護與你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

大環境的擠壓,金融風暴、經濟環境的惡化,直接衝擊小書店的商業面,但同時一個社會當中對於文化、對於人與人集體的情感與記憶的紋理,是珍惜爬梳或者是輕率地走過便忘,也在在牽動了一個這樣的社區書店還能不能、有沒有空間建立與往來巷弄裡生活著的人們,一份有關懷、有肌理的所謂社區與社群關係。

 

 

劉虹風說初始時,她對這個書店沒有別的要求與規劃,唯一確定的是這必需要是一家可以開讀書會的小書店;於是這家書店與人,就再不可能只是買進賣出的關係。

書是人寫成的,這個生意,就是在成為書與閱讀中間的那個過道,她的書店要關心這塊土地上創作的人,同時她也用最大的能量,把人帶回書店──不是只帶進小小,在與這塊土地、這個社會掙扎與交換心意的過程中,抵抗城市對書與文化的輕慢、抵抗這個燒破了頭殺紅了眼,中邪一般只著意買進又賣出的商品之城,劉虹風透過小小書房這樣的空間作為媒介,串連獨立書店與文化界對社會、對公部門發聲,保衛獨立書店、創作與閱讀之人、反對書本商城的折扣戰夾殺這些全力守護城市溫度與濕氣的社區小書店,這許多行動看似與資本主義邏輯逆勢而走,但劉虹風笑說自己是在與資本主義「打交道」:「我們在這裡面,想要帶進一個不一樣的生活觀。我們已經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當中生活,但我們希望不要被奪去腦、奪去自由呼吸與思想的能力。」

她也談到疲倦,開店的生活有時像坐監,但她對於這樣一直做一個有聲音的書店,仍然,力氣很滿:「如果因為小小的存在,可以撐出未來更多更有想像力的書店與文化人;如果因為小小的一點堅持、更加努力的集氣,可以在這個產業注入更多內部改善的動力,這就是我能做的一件事。」

一個女人自己的房間

那應該是個書房,或者是面向世界的一盞煤油燈。 如今走進小小,過去曾擺滿暢銷文學作品的入口位置,擺放的是環境與土地議題、身土不二、友善農耕的「美好生活」相關書籍。

她說這是台灣社會本身的累積,也是小小書房有意識的一個改變、一份介入,獨立書店不是只賣書,而是以一個有心於生活的、而販賣閱讀的人,她展示給你一個可以在其間座落心智的迷你花園。那就是你、我們,應該為此付費的理由。

來到這裡,買一本書,或者只是坐在這裡一個下午,體會在那期間流動的空氣、體會這個空間的心意與辛苦,體會這個城市有或沒有這間書店,所意味的一點點不同。然後我們或許就會多知道一點點:當我們做選擇,當我們決定轉往書的商城買一本便宜的折扣書、或者不買一本書,那也都是一份被給出去的,對這個城市失溫的速度、對於我們自己乾涸的速度,的放任、的不負責任。 給這盞煤油燈添一點點火,或者只是往那燈下站一站,添一點兒人氣。

 

圖片提供:
黃詠梅

黃詠梅

黃詠梅

文章 1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畢;文字創作/工作者、曾任職於網路公司企劃、中研院國科會助理、女性雜誌採訪編輯。學生時代關心女性、性別、階層議題;2008後轉而投入勞動、土地、環境與世代正義等議題,2010年曾加入環保政黨──綠黨,於淡水、中正萬華區工作,面對都市不當開發、青年貧窮與城市遊民議題;2011年擔任綠黨組織部主任兼代秘書長,投入2012年全國立委不分區選舉,提出「療癒式政黨」訴求,至2012年卸任。 現為自由文字創作/撰稿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廢核種子講師、社運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