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成為低調燦爛的那道光,杜昭賢在都市點亮藝術

by  陳苓云
在那麼鬱卒的氣氛中,尚能安棲於小島之上的我們,真的很幸福。

台灣紅夕陽橘木麻黃日暮紫星夜藍……台南漁光島的夕陽,瑰麗地燃燒著,低調地燦爛著。



去年春天,漁光島夕陽的漸層色彩轉化為一面面「漁光島國國旗」,飄揚在入島唯一通道漁光大橋上,成為2021漁光島藝術節迎接旅人的第一幕;這是都市藝術工作室策劃下,億載國小漁光分校學生與藝術家的共同創作。

 

都市藝術工作室藝術總監杜昭賢形容,漁光島的天空是一張張抽象藝術:「天氣好的清晨,是比利時畫家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超現實風格;夕陽的豔麗,則是藝術家張炳堂的野獸派色彩。」

 

搭配著月牙灣富於節奏的海浪聲、鳥鳴聲、木麻黃防風林中輕飄的葉落……在她眼中,漁光島如同瀨戶內海,深具發展成藝術小島的潛質;而藝術節是一種論述的方法,探索著如何活絡小島的經濟發展,同時維護環境生態。這個平衡,是2017年漁光島藝術節首次舉辦以來,策畫上不斷琢磨拿捏的課題。

 

沉睡的都市秘境

 

古名三鯤鯓的漁光島,是緊鄰安平漁港的獨立沙洲,過去是漁民避風的安棲之地。在百年前的漁民眼中,這座400公頃的沙洲就像傳說中大魚「鯤」浮出海面的背影,故名鯤鯓;安平漁港興建後,夜間捕魚燈光點點,改稱漁光島。



1976年興建於此的遊樂園「秋茂園」曾為漁光島帶來絡繹不絕的人潮,隨著秋茂園沒落,小島復歸安靜——直到台南市文化局參照瀨戶內海經驗,委託都市藝術工作室策畫藝術節。

 

杜昭賢說:「這麼靠近台南市中心的地方,有如此漂亮的獨立秘境,我們想讓更多人看見,也期待漁光島有更正面的發展,但又不希望它變得喧鬧嘈雜,失去原有的特色。」這不僅是她的顧慮,也是部分島民初期對藝術節的疑慮。

 

透過一場又一場說明會,都市藝術工作室收集島上400多位居民對漁光島未來的想像,也向他們描繪這樣的遠景:藉由藝術,讓漁光島重新被認識。居民一開始都說:「恁共欸藝術,阮袂曉啦」,但藝術節辦完,他們都想把作品留下來。

 

喚醒一座藝術小島

 

2017年,第一屆漁光島藝術節以非常低調的藝術裝置,探索「在漁光島放空的99種方法」。30幾顆半身高的海砂球散列於月牙灣上,日日接受海浪的沖刷淘洗,逐漸消融為海灘的一部份,直至露出內裡包覆的卵石,石上畫有台南永福國小學生以漁光島為主題的創作;海灘上那座木製看海長廊,在藝術節結束後現地重組為島上的公車亭。

 

2019年第二屆藝術節的主題「海島新樂園」,則透過藝術作品呈現漁光島的歷史。都市藝術工作室向民眾募集40年前來秋茂園遊玩的老照片,嵌入大小不一的鏡框,置放於海灘上,讓過去與現在的框景相映成趣;漁民與藝術家以蚵殼編織而成的大幅鯨魚圖像,吊掛在木麻黃林中隨風擺盪,絮絮訴說著蚵仔養殖是這座鯤鯓之島的經濟命脈。





兩年舉辦一次的漁光島藝術節,2021年初來到第三屆,並於年底傳來捷報,獲得台灣金點設計獎「品牌識別」及「專業策展」項目的標章肯定。在全球為新冠肺炎疫情所苦之際,藝術節以「安棲之嶼」命題,邀請藝術家以漁光島的夕陽、沙灘、樹林、海浪……等自然地景為元素創作,提出各自對「安棲」的詮釋。

 

「在那麼鬱卒的氣氛中,這是一個很療癒的提醒」,杜昭賢說:「尚能安棲於小島之上的我們,真的很幸福。」

 

安棲之嶼,平衡之道

 

自外於城市紛擾的漁光島秘境,就像是動盪國際局勢下相對安穩的台灣縮影。意識到得以安棲的幸福,更要思考如何維護這份幸福——安棲之道,其實正是藝術節企圖尋求的平衡發展之道。

 

透過各式各樣融入地景的裝置,藝術節期待旅人浸潤在漁光島迷人的生態氛圍中,自然而然萌生珍惜與善待之心;例如設置在木麻黃林中的〈秘鏡〉,片片鏡面懸吊成林、隨風搖曳,當旅人走進,便融入在鏡像交疊的深淺綠意以及人與森林的互動關係裡。



第三屆漁光島藝術節的森林市集亦提供循環容器租借服務,減少拋棄式餐具造成的垃圾量。其實,早在1992年創辦「新生態藝術環境」人文空間時,杜昭賢已試圖透過展覽呼籲人們愛惜自然。

 

「新生態的第二檔展覽,就叫做《人,生態,自然》,我們去淨灘,藝術家李銘盛用淨灘的垃圾創作出一座〈垃圾紀念碑〉……往往很用力地做一個展覽,但走進來畫廊的人並不多。一直在想,怎麼讓更多人接近藝術這個議題?」

 

「後來成立都市藝術工作室,是因為要進行海安路藝術造街,我覺得那會是一個非常好的美學平台——藝術在街道上,讓市民在生活裡就可以看到。」



被藝術療癒的海安路

 

始於2004年、能量延續至今的海安路藝術造街,以藝術修補了開發傷口,是歷史街區因藝術重生的經典案例,獲頒第三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更吸引英國BBC電視台專訪。

 

海安路所處的街區,曾是清代五條支流港口匯集的繁榮之地;1993年的道路拓寬及地下街建設計畫,不斷湧出的地下水導致工程坍塌延宕,使得海安路被圍籬封街長達10年之久,強制拆遷的舉動亦毀壞了居民對政府的信任。因此,當杜昭賢提議以藝術重新營造街區,剛開始居民並不領情。

 

「但我一直覺得,這個想像若能成功讓街區帶來一些改善,那就是身為市民的一種成就。」



因工程而破落的每面殘壁都曾是一個完整的家,杜昭賢一面牆一面牆地拜訪家的主人,從願意讓她試試看的家戶開始,邀請藝術家在牆面上創作,改變街區景觀;到後來,騎著腳踏車經過的居民會特地停下跟她說:「你們在做什麼我看不懂,可是我覺得很讚。」

 

以藝術為觸媒,讓地方重新被認識;這個願景,最難解釋的總是「藝術是什麼?」——杜昭賢認為,重要的是先做一個示範。海安路的成功不僅改變居民的態度,也改變了台南市政府對都市發展的另一種想像;2014年,海安路藝術造街十年有成之際,都市藝術工作室應文化局邀請,在鹽水小鎮的月津港燈節展開新的論述篇章。

 

月津港的魔幻拾光

 

在台南出生、成長、創業的杜昭賢,對鹽水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蜂炮,去到那裡才發現:原來有這麼美的水岸公園。鹽水小鎮曾是台灣第四大城,因港口淤積而沒落,地形狀似新月,古名月津;燈節舉辦地點,即為月津港舊河道重新整治成的親水公園。

 

不同於傳統元宵燈會,杜昭賢將月津港燈節詮釋為安靜唯美的水上燈節,與激烈絢麗的鹽水蜂炮形成一靜一動的對比。水月橋、舊河道、古厝、垂柳……藝術家結合環境地景進行光的創作,慢速變化的光影印畫在水上、渲染著樹影、往天空流動。「我希望讓月津港成為光的劇場,讓燈節是一幕一幕不同的表演,行走作品間的觀眾也是表演者之一。」



起初曾有聲音質疑:哪有這麼安靜的燈節?隨著2018年燈節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與京都燈會展開城市交流,2019年鹽水小鎮以「月之美術館」姿態風華再現,居民開始看懂:有層次的光是魔法,重塑出地方特色,讓小鎮重新被點亮。

 

絲綢般的水面裂出一道光——這是2022月津港燈節其中一幕,名為〈禮物〉,即將於一月下旬登場。杜昭賢說:「禮物的英文 ”Present” 還有另外一個解釋,就是當下;疫情當下,讓我們得以安棲的土地是種恩賜,〈禮物〉這道光,希望帶給大家對未來的希望與想像。」

 

台南,低調地燦爛著

 

學廣告出身、卻執著於純藝術,杜昭賢形容台南有一種燦爛卻低調的氣質;她常常想:「阿姆斯特丹燈節、京都燈會……總是讓台灣人出國去看藝術,為什麼不能策畫一檔展覽,讓外國人來台灣,感受這樣的台南?」

 

默許下的心願,發酵了近二十年。二十年來,從海安路開始,杜昭賢感受到台南變了:「藝術在這個城市漸漸被看見,也漸漸融入市民的生活,不只是年輕人,老人家走在街道上會很自然地說:嘿丟系藝術啦——我覺得那是很直接的真實感受。」

 

從海安路街道美術館、月津港燈節到漁光島藝術節,台南的質變裡,有杜昭賢不變的執著;讓藝術的創造性與包容性成為城市的光,杜昭賢的熱情,一直安靜地用力著,低調地燦爛著。

 

同場加映

杜昭賢 喚醒台南海安路的女人

選擇更好的自己——自備客創辦人林詩懷:你以為環保是利他,其實是利己

不是做綠色設計,是做「對的」設計 :黑水虻教育養殖箱

圖片提供:
都市藝術工作室

陳苓云

陳苓云

文章 38

生命原是要不斷地受傷和不斷地復原,世界仍然是一個在溫柔地等待著我成熟的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