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力wannabe 泰雅女兒編織山水的故事

by  王則文
從個人創作到展售和傳承,我想將泰雅族編織藝術的美分享給更多人。

到過烏來老街的朋友,或許有點印象,在一片溫泉蛋、竹筒飯等食物包圍中,街底靠近攬勝橋頭處,有間小店叫做「渼潞工作坊」

沈美露混用多種素材織成的作品「大地,我的母親」。

店裡經常可見一位原住民大姊,熟稔地操作手中的織布機,泰雅族的文化、圖騰和故事就這樣由她一點一點織成了美麗的作品。

最近渼潞工作坊從橋的這一頭搬到那一頭,重新整頓好店面,以竹、木為主要材質,展現出更貼近自然的風格。剛安頓好一切,工作坊的主人沈美露對這新據點深具信心,已想好如何在這裡將自己所知所學分享給往來旅人,讓更多人認識泰雅文化藝術之美。

從玩心開始 走上織女路

沈美露,族語名為Meilu-Basan(美露.巴桑)。泰雅族出身的她,流著泰雅婦女重視織藝的血液,從小跟著媽媽回宜蘭娘家時,她就對外婆織布的過程很感興趣。後來她嫁到南投賽德克族部落,偶然地走進當地一位織藝老師傅的工作坊,「我聽到那個織布機的聲音,哇,馬上就想到外婆專注織布的樣子……」。眼前的景象,摻雜著童年的玩心及對奶奶的懷念,美露二話不說就報名織藝班,開始邁入「織女」的路。

初學時,美露完全是抱著好玩的心態學織布。當時她根本不敢把原住民的工藝當成可以營生的事,更不曾想過可以藉此來推廣自己的文化藝術。她笑著說:「我以前其實都不敢把原住民的包包拿出來耶,因為那時候覺得我們的東西好俗。」

 

 

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震出了她生命中的轉捩點。地震後,美露搬回烏來,曾去過幾場展售活動幫朋友照顧攤位生意。在那裡她意外發現,原住民藝品用色鮮艷,頗受歡迎。從那時起,她才認真地欣賞、認識和認同這些屬於自己的文化。

當時,烏來鄉公所發起編織培訓班,是現在烏來編織協會的前身,美露也報名參加。同時,她在烏來溫泉餐廳擔任會計。領薪水的工作固然穩定,但是在餐廳工作,常被要求去陪客人喝兩杯應酬一下,這讓美露感覺很不好。於是編織班結訓後,她辭去工作,成立了「渼潞工作坊」,開啟創業之路。

兩個父親領路 闖過創業低谷

對於沒有雄厚資金的美露來說,創業的自由,很快地被財務壓力淹蓋。她無力承租整間店面,只好先租下店面前端一小塊空間,好像在擺攤。由於當時她的作品有限,還要加些寄賣商品充數。但是來往遊客的熱情,激發起美露「我要做出更多好東西」的鬥志,就這樣努力不懈,她慢慢地把整間店面頂下來,成為店主人。

美露深知「東西再好,也得讓人看見、喜歡,才有價值」。於是她努力與鄉公所打好關係,只要有長官來訪,或是有活動需要協助,她都盡量出力支援。建立好人脈關係,也慢慢打下工作坊穩定的根基。

 

 

正當一切順利時,SARS突然來襲,遊客變少,生意一落千丈。慘淡的情況,讓美露萌生放棄的念頭。

一日夜裡,父親的身影居然來到她的夢中。「父親在夢裡問我是不是開店啦?我還記得我在夢裡變成小女孩,牽著父親的手,帶他來看我的店。」泰雅族人的族名,就是自己的名字加上父親的名字。美露的父親早逝,只給她留下族名「巴桑」,然而偉大的父愛仍超越時空,在這關鍵時刻,給了美露拼下去的力量。

另一個為她帶來信心的,是她的天父。篤信基督教的美露,在夢到父親後的早晨,禱告時感覺到天父的鼓勵,決定就這麼做了!

她把工作檯搬到店門口,直接現場創作。這樣一來,往來遊客因為好奇而被吸引上門,開始詢問、聊天,也漸漸了解她每個作品背後的故事,而不再把它們當成普通的織品看待。

多方取材 創作靈感源源不絕

現場創作的點子,讓工作坊的經營重新回歸穩定,延續至今已超過十個年頭。這段期間她不斷的吸收新知,從大自然和他人的作品中汲取靈感,讓創作的觸角不斷拓展。她甚至利用每次進到城採購材料時,到百貨公司「取經」,看人家如何將各種元素融合,創作出具有特色又受歡迎的作品。美露說:「專櫃商品不准拍照,那我就畫!我手上總是拿著一個本子,一路逛,一路畫。」

原本金屬亮面風格的項鍊,她取其造型,改用植物種子和牛骨為材料,從龐克風搖身變成山林自然的感覺。不拘一格的學習,讓美露的作品充滿獨特感。像排灣族的琉璃串珠,她學會了怎麼做之後,把原本的皮革繩改用泰雅編織繩取代,又成了獨一無二的作品。有2008年,琉璃串珠因為國片《海角七號》賣座爆紅,上門來的訂單突然大增,美露開玩笑地說:「就是魏德聖導演,害我那時候做到手都受傷。」

編織成為沈美露與外國同好溝通的語言。

2010年,她創作了一款結合原住民織藝的沙發,並以這項設計參加柏林的青年設計展。這趟德國行見識到很多國際設計師的作品,帶給她更遼闊的視野。美露回憶當時有個奇妙緣份:「我在那邊碰到一個德國設計師,也是做編織的。我們都很喜歡對方的作品,語言不通,就靠編織來溝通,互相用傳統的編織方式創作給對方看。」她舉起手上金色的剪刀,「這是我要離開柏林前,他特別送我的,我決定用它來做出很多好作品!」

回國後,美露便開始構思一款叫做「大地,我的母親」的作品。這塊布,她用了好多種不同的素材來混搭,有山上取來的麻、苧麻,也有資源回收的尼龍繩。緯線的排列有疏有密,加上不同的色彩,隱隱勾勒出如山水的輪廓。這匹布早已脫離傳統織藝實用、裝飾的概念,成為美露展現情感的畫紙。

 

 

投身教學 期望技藝能傳承

今年,突然房東要將店面收回,這對美露來說有些措手不及。但關關難過關關過,她在南勢溪的對岸找到更合適的店面,6月下旬「渼潞工作坊」重新開張,「原本的店面,讓我從草創慢慢走到穩定;現在是新的開始,我決定要把重心放在傳承教學上。」美露說。

現在寬敞的環境,讓她有了較大的工作空間,所以她常常看到部落的小孩經過,就把他們叫過來,學個一兩手串珠或是編織的技巧。她希望在耳濡目染下,會有更多孩子願意好好學習祖先留給他們的技藝,並繼續傳承下去。

文化藝術的傳續就是這樣,所以她相信只要用心去做,會有更多人理解和欣賞她的作品,這也是身為泰雅族人的她,與世界和眾人溝通交流最美好的方式。

圖片提供:
沈美露、王則文

王則文

王則文

文章 19

網路上用reke當名字,中文系畢業,什麼都愛沾,定不下心上班的長髮弱書生一名。長期書寫旅遊報導、電影評論,也擔任網路電影論壇管理者和維基百科社群的經營工作。重度的網路使用者,尤其喜愛宅在電腦前敲鍵盤塗塗寫寫,把自己心中關切的議題、熱愛的事物,透過文字散佈到讀者的腦海裡,甚至期盼能感染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