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 藍染美學之外,更重要的是自然──行過20年,帆布與天然染品牌蘑菇
by 蔡惠民2023年,文創產業中不可忽視的品牌「蘑菇」跨越了創立20年的里程碑。對其他傳統產業來說,20年或許不值一提,但對仍在奮力發展和定型的文創產業而言,「20年」已經是一個值得幫自己拍肩按讚的數字了。但如果以為走過草創艱辛的蘑菇,日後肯定在規模和聲量上持續增長的話,那就錯了。
主要負責行銷管理,也是品牌創辦人之一的張嘉行受訪時坦承,「經過兩年前大幅地修枝剪葉,蘑菇現在僅留下一家實體店舖「然後furthermore」,公司規模從近30人縮編為7人。」世人總以為,品牌創立後的唯一正道就是不斷擴張增產;殊不知,只有順應心之所向,在選擇的道路上堅定不移,並盡全力做到最好,才能真正實現自在且永續的經營。規模大小,從來不是最重要的。
經過歲月的淘洗,蘑菇從設計生產T恤、帆布袋包和紙品起步,而後跨足實體店面和餐飲空間的經營,彷彿有三頭六臂似地,策劃各種展覽、演講,也辦過獨立刊物等,把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都一一實踐。也許就是過盡千帆的歷練,使蘑菇在20年後回到「見山又是山」的狀態,選擇化繁為簡,從外放回歸本心。「簡單、基本的點線面設計,一直是我和身兼設計師的另一半李美瑜所偏好的風格,這點始終沒變。只是近幾年,我們更多時候想要貼近手工、小量生產,將設計與心意透過雙手呈現出來。所以蘑菇的商品愈來愈走向手工藝生產,如藍染、棉麻服裝及工藝品等等。我們目前在中山商圈的工作室染布、做陶,也在台東都蘭山腰建立了自己的染坊,似乎會這樣發展下去。」問及初衷及一路走來的轉變時,張嘉行這麼說。
體制縮編自然也影響到商品產出及重點。水洗帆布包一向是蘑菇的主要商品,長久以來投注不少心力在紡織、克重、特染色、水洗效果,甚至是特有零件上的獨特性。品牌以精簡、小量生產為目標,比較異軍突起的是藍染。原本只是因設計師對自然的偏好而製作,一直不被看好能成為主要營收的產品,但隨著技術的嫻熟、品項累積和市場接受度提升,藍染品項成為後來居上的黑馬,也推進蘑菇做出重大改變與突破——一開始和金山染坊合作,後來又相繼和幾位藍染工藝師配合,思量再三發現都不是長久之計,最終決定在自然環境中建造自己專屬的染坊。2024年的品牌大事紀,絕對是在都蘭山腰建造的小而美染坊,採用地下水,慢工出細活地製作自家藍染服飾。
在競爭不多不少的藍染市場中,蘑菇有什麼不同?「我們覺得蘑菇的藍染要跟消費者溝通的,不是單純的藍染美學和技藝,更重要的是『自然』。與自然環境貼近,從天然中擷取出有生命力的顏色,這是我們被天然染布吸引的主要原因,相信這也是喜歡蘑菇天然染產品的客群所重視的。」張嘉行如是說。蘑菇祟尚簡單、自然,走小量獨特生產路線的他們,不必太花力氣就能實踐環保永續,並在各種條件下,盡可能去思考「比較不浪費、對環境相對友善」的選項。比如近幾年深感環保購物袋過於氾濫,於是取消附贈包裝紙袋,一方面節省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消費者善用家裡既存的購物袋。當然,這一切需要大環境的推動和響應才能發揮真正的力道。但是,蘑菇樂於從自身做起,先盡自己的一份力。
蘑菇20年之最
最暢銷:小CAM托特包,長年暢銷不敗款
最認真:藍染服飾。設計師從設計、選料、打樣、縫製到染布,全程參與,有時甚至親自坐鎮店裡與客人互動。
最難以割捨:大書包、漂流木旅行圓筒包。市面罕見,實用且個性十足,可惜流動緩慢,經常被點名當作販促品項。
蘑菇
https://www.mogu.com.tw/
*原文刊載於《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bigissue.tw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bigissue.tw/
尋找大誌販售員|https://lihi.cc/U2DR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