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Old is New 源古本鋪不老的秘密

by  黃詩茹
不僅看見「舊」的價值,更珍惜「老」的智慧,將老屋、老人、老智慧牽在一起。

假日午後的大溪老街,觀光人潮川流不息,一間雜貨舖門口擺放著可愛的虎爺玩偶、虎帽和虎枕,目光炯炯有神,神態活靈活現。抬頭一看,標誌性的巴洛克牌樓刻著「全昌」,這裡曾是日據時期聞名遠近的古裕發糕餅鋪,現在則是由第五代古正君經營的源古本舖,收藏著她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家飾雜貨。

 

一碗炒米粉 述說家族風華年代

 

推開店鋪後方的鍛鐵門,古正君熱情地領著我們,細數古厝的歲月故事。源古本舖的建築採閩式前後三進的格局,第一進是對外做買賣的門面,踏進第二進,一方庭院隔絕老街的人聲鼎沸,飄散濃濃的日常氣息。大廳吊著幾個大紅燈籠,一張大圓桌,一磚一瓦帶著我們穿過時光隧道,彷彿看見當年送往迎來的古裕發糕餅鋪,而腳下龜裂破損的地磚,見證了當年商賈雜沓的景象。

 

 

無論是大溪的迎神廟會、鄰里婚慶的喜餅,或是鶯歌地區需要的南北雜貨,當年都得到這裏批貨,「客人在店鋪做完生意後,會先進來吃碗炒米粉,再趕路回去。」古裕發的炒米粉,至今仍被許多父執輩津津樂道。古正君說以前家裡就有三口大灶,包辦做糕餅、煮食、燒洗澡水,過去屋裡一角還有一台傳統刨冰機,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讓來批貨的客人在夏天可以「吃個涼」。

 

不再逃離 心甘情願回家

 

過去從事廣告公關業的古正君,在這裡出生、成長。繁華一時的古厝關不住青春的瀟灑,終於在十六歲時,她決定揮別老宅,「我當時一心想逃離這裡,因為這裡真的太不現代化,太不方便了!」後來,她當起空中飛人,事業版圖拓展至海外,離開老宅多年,從沒想過要回來,直到命運狠狠地打了她一巴掌。

古正君善用有限的資源辦有趣的活動,邀請大家走進來,感受古厝的魅力,為這座大宅院帶來新生。汪正翔/攝影

一次旅途中,古正君在日亞航飛機上翻著雜誌,突然看見一篇日本作家介紹大溪的報導,閃過眼前的照片竟是自己再熟悉不過的古厝,雖然驚訝,但當時她並沒有特別放在心上。直到一次受朋友邀請,到上海參與社區改造計劃,在眾多參考資料中,居然又見到自家古厝的身影。「當時我真的背脊一涼,感覺被打了一個耳光,我在這裡做他們的社區改造,但我的家是由別人在保護。」世界繞了一圈,如今站在老屋大灶前,彷彿是命運的牽引;或許是兒時記憶、或許是守護家族的責任,180多歲的老宅無聲呼喚,最終,讓她心甘情願地「回來」。

 

 

 

歷史建築困境   古厝尋找新生命

 

回鄉後千頭萬緒,古正君一邊籌備店面,一邊思考古厝的下一步。為了援引資源修復老宅,她先徵求家族同意,於2009年爭取將古厝申請為歷史建築,具有文化資產的地位,但保留彈性運用的空間。沒想到申請成功後才是艱難的開始,原來全臺灣的歷史建築就有一千多處,而位列古蹟的更有近千處,原本以為可以藉此援引政府資源,卻不得不面對僧多粥少的窘境。

 

 

 

「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跟家族交代?」深感挫折卻又不甘於此的古正君,決定靠自己的力量一搏。她利用身邊有限的資源開始籌備活動,端午節包粽子、辦講堂、辦展覽、邀請藝術家進駐,先邀請大家走進來,感受古厝的魅力。漸漸地,源古本舖打出了名聲,古正君也終於獲得第一筆補助,翻修了第一進的屋頂。拆下來的屋瓦捨不得丟,就嵌在店鋪地面,堅持「修舊如舊」,回復古厝的自然面貌,不願成為雷同的樣板。


 

 

古舞團「回來」跳舞

 

2012年,源古本舖迎來一件大事,古正君接到堂姐,知名舞蹈家古名伸的一通電話,「正君,我想回去跳舞。」這通電話促成古舞團二十週年的紀念舞作《回來》。不同於劇場演出,這支舞作將觀眾帶進古厝,屋內角落都成了舞台;隨著舞作的發展,觀眾自由移動腳步、轉換觀看視角,老屋的光影交錯,肢體與空間流動對話,舞作的起承轉合不僅是一齣作品,更是古家姐妹被老屋召喚回來的真實人生。

古舞團二十周年紀念舞作《回來》,就在古家老宅中起舞。古舞團/提供

取名《回來》不是「回家」,因為家是一個具體的意象,但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著不同的情感與記憶歸宿。演出期間,古正君身肩資源整合的工作,奔走張羅演出團隊的食宿、觀眾的交通,一場二十週年的紀念演出,也像是慶祝古家老宅的新生。

 

守護老智慧  料理人情味

 

不僅守護家族古厝,古正君深感在地職人逐漸凋零,便在源古本舖的空間,舉辦「不老職人講堂」。事前親自訪談、安排講堂內容,希望為這群手藝人留下痕跡。「有些老人家平時在家病懨懨,一來演講就眼神發亮、不肯休息,因為他們感覺到自己還有價值,有人願意聽他們的故事。」過程中曾遇到老人家在演講前離世的遺憾,更有職人父子透過演講釋懷心結、表達感謝的動人時刻。古正君不僅看見「舊」的價值,更珍惜「老」的智慧,她努力地將老屋、老人、老智慧牽在一起。

 

 

「我們這裡的鄰居都是好幾代的世交。」,不刻意迎合遊客,源古本舖內的「品香食塾」單純守護著舊時人情。古正君和主廚黃瑞真攜手打造「回來吃飯」無菜單料理,一天只招待一組客人。不刻意標榜古早味,手捧一杯熱茶,一邊自在品嚐家常菜,一邊聽古正君述說源古本舖的故事。來到這裡的人,總能找到一個舒服的位置,靜靜地和老宅對話。

 

老建築新思維 風華再現

 

在古正君的推動下,源古本舖彷彿當年古裕發糕餅鋪的風華重現,自在寧靜的老宅化身大溪的藝文沙龍,加上古正君熱情好客的個性,吸引許多藝術家、企業家私下造訪。台灣好基金會也相中這股人情味,邀請源古本舖加入國際光點計畫,成為北區第四處據點。從下定決心回鄉,古正君一路努力至今,在幾乎沒有政府資源挹注的情況下埋首耕耘;今年,源古本舖獲得文化部文資局「古蹟歷史建築管理維護」特殊表現獎項的殊榮,作為唯一的民間單位代表,古正君上臺致詞時感慨萬千。

 

 

走過光影婆娑的廊下,第三進屋前放著一對刻滿歲月痕跡的籐椅,「我後來才知道承歡膝下的意思。我們的長輩年輕時,在最前面的店鋪打拼,成為支撐家族經濟的支柱;年紀大了就交棒給下一代,退到最後面的屋子休養,一屋的孫子就在他們膝下玩耍嬉鬧。」

 

 

從不顧一切地逃離家鄉,如今心甘情願地回來,時間溫暖地包容了當年抗拒的情緒。老建築新思維,「Old is new」,古正君豁達地為源古本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下了註解。 

圖片提供:
汪正翔、源古本舖,古舞團

黃詩茹

黃詩茹

文章 70

畢業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宗教研究所。 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從事文字企劃、採訪撰稿。 願以文字堆疊出一條小徑,通往有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