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遊吧證明:藍色是永續又能賺錢的顏色

by  王玉萍

做這些對海洋環境友善的規劃,會賺錢嗎?業主的提問,讓Gigi萌生「不如自己創業來實踐」的念頭,因為她無法回答業主,那是企業本身的價值觀。

 

Gigi相信,一定可以有對海洋環境友善又可以永續經營的企業,「還要好玩有趣。想到家裡有漁場,我決定要做印證。」從知識、產品、遊程三個面向同時進行的「洄遊吧」出現了!把傳統漁業從一級產業串連到三級產業,台灣以前沒有人這樣做過。

 

 

「因為我喜歡海。」Gigi只要回花蓮外公家,最喜歡跟著抓魚的阿公與舅舅到七星潭的定置漁場,「考大學時完全沒有猶豫,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就選丙組,海洋環境規劃及管理。」大二開始跟著老師做研究案,一路跟到碩士班、研究助理,「老闆(老師)是我的模範,她能力好、為人務實又謙虛,是哈佛設計學院出身,偏重環境規劃,跟著她學習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將學術理論在業界實踐。」

 

長達八九年的跟隨終點在「生態港規劃案」。此案是要把國外的認證標準放進台灣,團隊到國外跑了很多地方考察實際案例,寫出紮實計畫,因為業主一句「會賺錢嗎?」彷彿蝴蝶效應,Gigi的人生路徑轉向,真正畢業單飛。

 

 

一直為他人規劃的Gigi,在2015年10月著手建構起自己的事業「洄遊吧」,「我想做的是,利用珍貴海洋資源的同時,傳達永續海洋的精神。」如何實踐?以三個面向「平台、鮮撈、體驗」建立Blue Life Style品牌,有網頁平台(介紹在地友善海洋生態漁法)、有鮮撈通路(當季水產銷售)、有體驗活動(海岸魚市料理遊程等)。隔年三月向老闆提出辭呈,個性很衝的她,一月就先從高雄跑回花蓮了,「我報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培訓,想認識在地做海洋教育的團體啊!」

 

同時,Gigi申請出國攻讀學位補助獎學金的第一關通過了,「出國念博士是早就規劃好的,只是工作後覺得沒那麼喜歡純學術,於是改申請MBA。家人與我,都沒想過會放棄。」

 

Gigi永遠不會忘記,主動放棄獎學金時的忐忑心情,「這輩子我讓爸爸哭過兩次,一次是離開台北家到高雄念大學,一次就是到花蓮創業。」與家人感情深厚的她說:「我安慰他們,花錢去念書不如拿來創業實戰!在業界實際磨練。」確定放棄的那天晚上,與昔日團隊夥伴通電話講到哭,內心還是怕的。

 

 

整整半年,為了更深入認識的海洋與產業,Gigi透早跟著舅舅到七星潭定置漁場看漁貨上岸處理,接著到市區的美崙市場向魚販學殺魚,有時還要騎車趕往港口登船出海,因為黑潮解說員培訓有多次的出海鑑定課程。「一個人沒想那麼多就開始做,有次趕路時眼淚從安全帽灑出去,這麼累,到底選擇這樣做,是對的還是錯的?」

 

一個人的創業情非得已,昔日團隊夥伴參與「洄遊吧」規劃,但沒有人能夠跟她到花蓮創業。「只有視覺設計,因為是遠端合作可以不用常常來花蓮啊!」Gigi沒想到,一枚設計精美的洄遊吧徽章幫了大忙,釣到堅實的在地創業夥伴,黃美娟。黃美娟綽號「土人」,其實是Gigi在黑潮的「師傅」,土人對鬼頭刀圖案的徽章很有意見,抓著Gigi分析了好幾個小時,「以為黑潮人只喜歡鯨豚,原來還有其他人也喜歡魚。」換成Gigi抓著師傅一起創業了。

 

土人在西部海邊長大,沿海自然觀察經驗豐富,2003年到花蓮念書教書、參與黑潮,這輩子只想在海邊生活到死,「海洋的東西我都喜歡,以前頂多去魚市看魚,不可能那麼直接去執行,想看什麼魚就看。」

Gigi與土人(由左至右)「玩真的」的態度,改變了以男性為主的漁場生態。林靜怡 / 攝影

Gigi是衝鋒的將軍,土人就是佈局的軍師。土人規劃「食魚教育」作為向民眾推廣永續海洋的第一步,現在已培訓出一批新進解說員,每月擇假日主辦體驗活動,平日接受學校等的團體報名。參加完活動,買魚會講出魚的名字、知道如何料理,感覺簡單但真的多數人原本都不懂。受影響的不單是來參加民眾,Gigi看到漁場工作者也在改變,「請我舅舅帶第一場漁場導覽解說時,他緊張到先去喝一瓶啤酒,手上握著幾張A4筆記。現在,面對媒體也可以侃侃而談。」這年頭沒有幾個年輕人願意加入漁業,壓根兒沒想過會有人專程報名來聽漁民講話,受尊重的感動,讓漁場前輩們也開始思考「永續海洋」的意義。

 

「太小的魚不抓,不能抓的魚不抓,否則一上岸被客人或媒體看到不好意思呦!」Gigi開玩笑不怕被罵,漁場前輩們原本以為她玩半年就會放棄了,沒想到土人加入後創業更認真,因為堅持鮮撈品質,漁貨上岸24小時內真空冷凍包裝處理完成,漁場若忙不過來時兩個女生就自己處理漁獲,常工作到半夜,隔天早上若要收魚,四點起床又來漁場工作。前輩們相信是「玩真的」,於是被「洄遊吧」要求帶活動解說、配合媒體採訪,只要不影響漁場工作,就都盡量配合。

 

 

擔不擔心創業模式被複製?土人笑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確實陸續有西部做食魚教育的人來參加觀摩,或許會產生帶動效應。事實上,體驗活動、鮮撈這樣的商業模式可以轉植,在Gigi創業時就已經想好了。土人說:「已經有其他漁場來邀請我們去設點,因為每個漁場都是獨特的,不建議完全複製七星潭,我們比較希望是去經驗分享,由當地的年輕人做。如果有相同理念的人做得比我們好,這也是良性的競爭。遇到這樣的對手,是很開心的。」

 

對海洋環境友善也可以賺錢,對他們來說是可見的趨勢,「從農業的演變就能明白,漁業也會是,從一級提升至三級。只是漁業的困境是,魚越來越少,漁民們都處於先抓先贏、又擔心未來沒魚可抓的狀況。日本政府長期建立魚類資料庫,以科學數據讓漁民知道,什麼季節抓什麼魚?多小的魚得放掉?海洋才能永續,這是在台灣缺乏的。」

 

洄遊吧與相關研究單位合作,著手進行魚類資料庫規劃,「洄遊吧如果以『鮮撈』做大了,會不會消耗更多的魚量?違背『永續海洋』的就不做,我們未來甚至會根據資料數據,設定只能賣多少魚,以優質提高應有價格。其他業績就從活動、文創商品等去努力。」土人說,洄遊吧的企業價值觀很清楚。

 

 

 

在海邊創業,你會想到什麼?音樂、桌遊、模型等等,與海洋漁業結合會變出什麼花樣?「洄遊吧」創業二年多,從一人到兩人三人,陸續有不同專長的年輕人加入團隊。Gigi會花很多時間與新進員工談,「你想做什麼?我這裡有哪些可以跟你喜歡的結合?」他們請大家期待,陸續會有更多好玩有趣的創意,從「洄遊吧」的平台冒出來,走進校園、家庭、商店,和人們在陸上相遇。

 

同場加映:

漁村創業,私房景點將旅人留下來

海鯖廻家,《鯖通信》推食魚教育

島嶼忘了海洋,但Cicada記得

承租九孔池,珊瑚媽媽復育海花園

圖片提供:
林靜怡

王玉萍

王玉萍

文章 8

我曾經在完成一本書稿後的夜晚,做了夢:坐在一個潛在溪中的木棧道上,跟魚說話,「都可以過來喔!木棧道這裡很安全。」花蓮就是我的木棧道,跟很多小生命一樣,我們需要清澈的溪水、靜靜地生活。 我有一個小小的工作室「寫寫字」,每年底有三個月,與十位不同的年輕人分享編輯採訪工作。期待有越來越多年輕人一起書寫清澈的花蓮,讓更多人知道,不要被輕易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