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創作空間Laboratory實驗平台:拜訪陶器、油畫、漂流木,聆聽島嶼的訊息

by  王玉萍

台11線行經台東成功鎮時,注意過公路指標上寫著「八嗡嗡」這樣好聽的地名嗎?它還藏有驚喜:路旁小標示「自行車道」說明有秘徑通向無敵海景,更驚喜的是一間好看的房子,就像在沿海礁岩上發現一朵醒目的紫色小花。海邊小花叫馬鞍藤,路邊房子叫「 Laboratory實驗平台」

Heidi成立「 Laboratory實驗平台」,是期待人們在此進行各種藝術交流有所感受後,走出大門就能親身體驗聆聽自然的訊息。林靜怡 / 攝影

有人是意外遇見驚喜,有人是專程來找 Laboratory實驗平台,預約制的showroom。從門口就能通透直視海洋,室內陳列各式在地創作:手工漂流木家具、陶器皿、飾物織品、音樂CD、出版物、油畫作品。女主人Heidi會在這裡作陶、為預約訪客沖煮咖啡,小兒子玩累了或就躺在戶外平台聽海風睡午覺。

 

「它不是特色店家,因為我與先生都是創作者,有時到外地創作,沒辦法固定營業日。但我們喜歡分享空間,讓藝術家辦展、客人來交流創作想法,所以二年多前成立時就設定好,是預約制的showroom。」Heidi說,現在也分享給做手工餅乾蛋糕的朋友來駐店試身手,於是今年冬天的營業改為只有週二休息。那麼明年呢?確定春天會有Heidi的個展。

 

Heidi與先生Lafin並不是第一次經營空間,曾在都蘭糖廠有店面,「空間很大啊!我們也很積極地經營,把所有會的手藝都上架,甚至我做衣服的專長都運用上了。」Heidi說,隨著都蘭觀光客變多生意跟著好,商品賣得快就要不停製作,但這狀況引發他們思考,重複做商品的日子不太對勁,生活與創作都會變質,還是想找回一些時間來創作。他們的調整方式很乾脆:結束營業。朋友介紹現在位於八嗡嗡的空間,花半年時間慢慢整理成現在好看的樣子。

 

放棄生意好的店面、改經營預約制的分享空間,在一般人眼中顯得有些特別。真的可行嗎?從前沒人這樣做過,一切都在體驗中,只能說:「清楚自己的目的。」

 

 

「我來這個島嶼的目的,當然是生活。」十歲時與家人從香港移民加拿大的Heidi,高中畢業即展開打工換宿旅行,大學申請到義大利佛羅倫斯遊學一年四處走晃,足跡踏過非洲亞洲美洲,畢業後到紐約工作。Heidi說:「藝術創作者要探究生命更裡層的東西,還不知道『那是什麼』時,會渴望出發去體驗。」

 

四年多前Heidi在加拿大生產時,爸爸自願到台東照顧房子與動物,重溫自然的童年,但數日後心情就稍感荒涼了,默默觀察起部落巷弄,「有一些店要開不開的,怎麼生存?」

 

「居民需要消費的不多,如果慾望不大的話,是可以生活的。」Heidi的答案來自生活體驗,她和部落人一樣會觀察氣候狀況,上山下海採集。

 

已定居台東七年的Heidi,第一次接觸台東是2006年,還在紐約工作,跟著導演林靖傑到台東拍攝《最遙遠的距離》。她心裡冒出聲音,「海太美了,有可能搬到台東嗎?」

 

不久得知能以藝術家身份到花蓮港口部落駐村,二話不說就飛來。某日部落婦女叫她去後院採菜,「哪裡有菜?都是草啊!」真正體會到自己是都市人,食材都是用買的,「要多多跟這片土地學習。」心裡又冒出聲音,即將帶Heidi走向一個大轉變。

 

 

駐村兩個月,Heidi跟著部落老人下海採海膽上山採野菜,「我很喜歡游泳,覺得在這裡游泳採集,真是太適合了。」站在海浪裡將新鮮海膽剖開來生吃,「超市都處理得很漂亮,在這裡自己動手,一個鮮活生命成為養活我的食物,好像一個儀式。對這裡更有感覺,我不只是看風景,而是融入了生活裡。」

 

預感一個創作脈絡即將出現的吸引力,促使她持續數年飛回台灣東部參加藝術營,最後乾脆在2010年申請台北藝術大學研究所,「但是他們把我放在油畫組。我跟主任說,可是我都來到台灣了,希望研究更不一樣的東西,東方文化有很多值得學習。」教授不能理解,她仍盡量修習陶藝、膠彩等東方美學課程,影響了後續的創作。

 

研究所期間,阿美族藝術家拉黑子到校內「關渡美術館」進行「Fali-yos颱風」布展,她去探班認識了現在的先生Lafin,這位阿美族青年剛辭去台北工作改當漂流木創作助手,但靈魂想的是回台東家鄉。半年後Lafin有台東的工作機會,便問Heidi,「妳要不要一起來?」

 

Heidi的回應始終如一,「就試試看吧!要體驗才知道,不能只是想而已。」

 

 

他們租下的老房子有大片荒地,旁邊有秘境,小溪、小山洞、渾然天成的小仙人掌花園。偶爾在荒地上生火小酌聊天時,外地朋友說:「這邊很浪慢。」

 

「事實是,我花了二三年適應這裡的生活,旅行看不見的真實樣貌,啟發我很多想法。有人愛護環境,也有人亂丟垃圾、毒狗灑農藥,毫不珍惜環境。」有一天怪手突然進來河川整治,挖掉了秘境,Heidi說:「很悲哀但沒有後悔過,就是一個生命體驗。」

 

一日Heidi正在畫畫,房東太太來收租,「為什麼妳會畫這個?」很驚訝地說那是她小時候上都蘭山玩耍的景象,一整座森林礦石與蕨類交錯,「妳有上去過嗎?」房東太太感嘆現在都消失了,或許到很深山裡還能看見吧?

 

「我沒有,是我的meditation。」Heidi誠實回應,這也才明白,原來現實生活裡經歷的種種辛苦、感受到不安的變化,就是要傳達這些。「大自然的存在像是一種古老語言,而我剛剛好會畫畫捏陶,也願意聆聽訊息,於是可以作為媒介,幫忙傳遞訊息。」

 

Heidi不只是想把聆聽到的島嶼訊息帶進作品,成立「 Laboratory實驗平台」,是期待人們在此進行各種藝術交流有所感受後,走出大門就能親身體驗聆聽自然的訊息。如今,台北畫廊經理人、收藏家得來這裡看作品,外國研究生、媒體參訪、藝術家們也會在此聚集。「有空間是好的,有人來就可以分享,我很喜歡這樣。」歡迎預約時與Heidi聊聊藝術,或點杯咖啡就靜靜感受。

 

你也會想看:

與飛魚、海豚一起在海上,海鯖廻家聆聽島嶼的訊息

 

圖片提供:
林靜怡

王玉萍

王玉萍

文章 8

我曾經在完成一本書稿後的夜晚,做了夢:坐在一個潛在溪中的木棧道上,跟魚說話,「都可以過來喔!木棧道這裡很安全。」花蓮就是我的木棧道,跟很多小生命一樣,我們需要清澈的溪水、靜靜地生活。 我有一個小小的工作室「寫寫字」,每年底有三個月,與十位不同的年輕人分享編輯採訪工作。期待有越來越多年輕人一起書寫清澈的花蓮,讓更多人知道,不要被輕易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