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一個以小農為榮的時代到來
by 褚士瑩新農業時代的轉折點
「蔡大哥,你的『台南十號』黃豆可以自己留種嗎?」雖然第一次見面,我劈頭就開門見山毫不客氣地問嘉義東石來的有機農友蔡一宏大哥。
「可以啊!」蔡大哥也毫不猶豫地回答,而且不在乎我是陌生人,毫不保留地告訴我他育種、篩選的技巧。
之前就一直聽說有機本土非基改黃豆「台南十號」很厲害,但不知道台南農改場賣給農友的,是不是跟種子公司一樣,屬於沒有辦法留種的第一代雜交種,所以遇到專門在種台南十號的達人,就抓住機會問到水落石出。
蔡大哥說他不確定是不是F1種子,但這支黃豆品種,他確實能夠在自己的田裡成功的留種、育種。奇妙的是,我們這些對話發生的地點,並不是鰲鼓濕地的十甲農場上,而是在台北市區一支有機醬油的發表會場。
在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見證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我說的這個轉折,不只是有機勝過慣型農法,非基改勝過基改,本土勝過進口,契作小農勝過大農場如此簡單,而是我親眼見證到一個以小農為榮的新時代到來,像「十甲有機農場」這樣的小農品牌,竟然可以讓「金蘭」這樣的老字號大大加分,而不是傳統上沒有品牌的獨立小農,只能依附在大品牌的羽翼下才能生存,這是多麼奇妙而美好的轉變。
誰是新農民?
「你為什麼會去務農?」
蔡大哥說,他四十一歲時,因為台灣製造業外移,原本提供工廠發電機的事業,急遽萎縮,只好回嘉義東石老家去種田,在中年轉業之前,雖然是農家子弟,但蔡一宏說他根本不會務農,所以從頭去上農業專班。
「印象中覺得大家都在談『有機』,覺得『有機』一定有前途,就迷迷糊糊去報名有機農業班,結果一個禮拜的課上完了,全班就我一個人還是有聽沒有懂,根本不知道老師到底在講什麼…」蔡大哥笑著回憶當時的糗狀,很難想像短短十年之後,從廢耕荒地到如今爆增到120公頃的東石小麥種植面積,就是在他和喜願共和國施明煌「友善栽培復育休耕地」的號召下開花結果的,豆麥輪種,春天種小麥,秋天種大豆,光是他自己的十甲農場契作的面積就超過20公頃,原本東石一帶300公頃的休耕地,如今已經縮減到100公頃,更多的農地開始重新恢復活力,蔡一宏功不可沒。
「那你們現在團隊有幾個人?」
蔡大哥掐指認真算了好一會,「十一個人。」
他說這十一個人的團隊,每個人的專長都不一樣,有土質改善的,有生物防治法的,有育種的,有農業機械的,有專門行銷的,也有倉儲物流的…。
「都是返鄉的在地青年嗎?」
「ㄟ …好像通通都是外地來的…」蔡大哥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農家出身的、會種地的,反而都不願意自己的子弟再走農業這條路。」
這的確真實地反映了台灣農業人才的斷層,如何創造出氛圍,讓農家青年認為留在農村,靠土地為生的發展機會,比到城市去工作更有吸引力,這會是下一步的挑戰。
與土地和好
趁這個機會,我把緬甸北部撣邦有機農場遇到的實際問題,一股腦提出來跟蔡大哥討論,比如說同一塊田裡的小麥卻無法一次成熟,以至於必須分批收成,造成人工的大量浪費,該怎麼辦?還有輪種的黃豆, 應該要留在田裡當作綠肥不要收成增加地力、還是要收成增加收入,不知道如何取捨?…發表會台上,熱熱鬧鬧介紹著這一瓶用小農契作的有機黃豆製作而成的有機醬油,但我跟代表契作小農而來的蔡大哥,卻坐在台下,旁若無人地熱烈討論著黃豆什麼時候收成最完美:
「台南十號是中莖型品種,主莖直立粗大,較不易倒伏,適合東石海風大的地方,早上太陽出來以後,用指甲掐掐看,如果輕輕一掐莖就會斷,豆莢輕輕一捏就自然爆開,那時候的成熟度跟乾燥度就剛剛好可以趕快收…」
我不知道旁人會怎麼想,但這樣的話題對我來說簡直有趣極了,因為人跟土地、自然的關係,本該如此親密。
很快我就跟蔡大哥相約,來年春天時到鰲鼓濕地去農場學習一些技術,讓我可以帶回緬甸應用。捧著一小瓶新釀的有機醬油,我的心是滿盈的,因為我相信台灣正在見證一個以小農為榮的時代到來。
你也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