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在校園學會的事

by  劉昭儀

來聊聊:校園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存在呢?

 

我是從家長群組讀到訊息,才知道有些台北市家長聯合會的代表,邀請有宗教背景的人士,借用學校場地說明所謂「性別平權教育」的看法。這個活動,因為與最近引起相當大爭議的公民議題有關,許多家長反對,後來離開校園改至其他場所舉辦。

 

別緊張…我不是來這裡殺氣騰騰的大聲宣傳或反對我在特定議題上的主張;只是因此開始思考:校園到底是為什麼存在呢?

 

雖然從小就不是循規蹈矩的好學生,但校園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學習的場域、認識世界的窗口,在不同階段的校園裡,求取知識、建立思辨的能力,為的就是日後進入現實的社會中,可以獨立思考,可以在多元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判斷的依據以及追尋的價值…用阿木的白話文碎碎念,就是:「在學校好好學,以後自己的人生就靠自己了!」

 

 

所以,我們的孩子在學校,從注音符號、加法減法開始,他們學習吸收新知、學習問問題、學習表達與傾聽、學習交朋友、學習懷疑、學習思索,甚至學習應付、學習取巧、學習如何在現實的叢林中求生存。

 

不論你是否同意,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你以為與孩子緊緊相繫的那份血濃於水,終究逐漸變成拉著風箏的一條細線,在遠大的天空中逐漸隱沒不見…於是,校園就成為孩子獨當一面站上人生舞台前,練習與準備的後台。家長們將孩子託付給學校,透過專業教育的體系,幫助孩子在此累積豐富的實力與能量,未來才能進入現實,與無法捉摸的命運一決高下!

 

所以不是早上送了小孩進校門,自此就除去阿木的心頭大患,還能馬上喝一杯舒壓解恨喔!(這種心情誰沒有才怪)學校的學習過程中,還是有許多要家長幫忙填補的人力支援,我們稱為「志工家長」!比如你看到的,清早在街頭披頭散髮,讓自己小孩都想低頭閃過的「導護媽媽」;或是體表會時幫忙維持賽事進行的糾察隊,可是一轉眼看到自家小孩上場又瞬間變成瘋狂粉絲;導師晨間開會時,在班上面對群魔,講故事說笑話帶遊戲,經歷全世界最短又最長30分鐘全程馬拉松的故事媽媽;還有還有,特定期間坐在學校川堂的長桌前,微笑著不放過經過面前的每位眼神飄忽不定的媽媽,瞄準後定睛開口:家長會歡迎捐款喔!(低頭快步通過好慚愧)

 

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校園裡面出現了彩虹媽媽、大愛媽媽等宗教團體組織的成員,與孩子互動,進入他們的學習過程。我有位多年好友是彩虹媽媽,曾經非常努力地四處詢問高年級數學的解題方法(拜託你教自己小孩都沒有這麼認真好嗎?)只因為她當時陪伴的孩子,急切的需要補救教學;然後我也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分享她自己小孩的親身經歷(以下引用原文):

 

彩虹媽媽拿兩杯有顏色的水來說故事,一杯是藍色的,叫做阿男,一杯是綠色的,叫做阿女。

 

然後彩虹媽媽告訴他們說:「阿男跟阿女在談戀愛,如果他們發生婚前性行為,就像是把這兩杯水倒在一起,顏色就變混濁了,就變髒水了。」

 

好了!現在換我們來想想,到底希望學校在教育孩子時扮演什麼角色?探索知識的浩瀚?體會學習的樂趣?培養思辨的能力?累積生存的技能?開展人際的網絡?如果以上皆是,那麼在學校還要不要再加上學習宗教教義的真善美?

 

 

不論對彩虹媽媽或大愛媽媽的評價如何見仁見智,我認為學校教育的學習,是師生雙向互動的結果;與宗教教義的單向傳遞,是有本質上的不同。

 

如果希望影響更多人接受宗教的傳播與影響,是不是應該專注於信眾或教友的管道或途徑,去擴散感染力,這才是教徒的使命吧!至於單純如紙的孩子在校園,我們期待的是專業而且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那些教堂或道場的傳道或修行,是不是就先跳過那些現階段的功課都還沒做完的稚嫩孩子!

 

至於依附著宗教力量,一心向善的家長們,要表達對公共議題的看法,請到公共聚會場所、立法院、論壇、媒體、或其他為成人開放的環境,踴躍地發聲、真實的討論溝通,在誠懇的辯證異同中,尋求普世的價值與不變的真理…這恰巧就是那些年在校園裡,我們應該學會的事!

 

你也會想看:

開啟中學生的職涯探索與想像

這個老師有點煩

王秋桂 邊緣教育的柔情推手

 

圖片提供:
VisualHunt

劉昭儀

劉昭儀

文章 58

女兒上高年級後,我開始尋找可以跟青(ㄙˇ)少(ㄒㄧㄠˇ)年(ㄏㄞˊ)分享的話題。我們一起討論從新聞中看到、想到什麼?問題是什麼?現在除了女兒,我想與你一起讀報,暫時放下令人傷神的日常瑣碎,在每月一次的新聞選擇中,交流彼此的女人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