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青海塔爾寺

by  黃湘娟

青藏高原,一直只是我記憶庫中的地理名詞,雖然極端渴想,卻也不曾認為自己有因緣參訪。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行履,途經西安、甘肅、天水,卻順道轉進青海西寧,就是為了一睹聞名中外的塔爾寺。

塔爾寺入口。來源:維基百科(慕尼黑啤酒)

這座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重要寺院之一,坐落中國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法名羅桑札巴大師(西元1357-1419)的誕生地。一大清早抵達現場,雖非人山人海,也已經足夠稱得上「人潮」。

 

塔爾寺與漢傳佛教寺廟在建築布局上有明顯的差別,塔爾寺的建築群不是採用中軸對稱方式,而是由眾多大殿、經堂、佛塔等組成的建築量體。它們的配置,是不規則地依山傍塬,分布在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遠觀,只見大大小小的量體,依地勢落差高低起伏,而那黃燦燦的金瓦屋頂(西元1379)最為顯眼,似乎是各量體的中心點,是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而建的「大銀塔」。

依山傍塬而建的塔爾寺建築群。

塔爾寺是中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自明朝、清朝,至中國近代官方,都十分推崇其宗教地位,也有多位高僧大師在此受封。因為不同朝代次第修建,故寺院建築群缺乏整體感,也展現不同時代的美學標準。基地內包括大經堂、彌勒殿、釋迦殿、文殊院、九間殿、時輪大塔、菩提塔等大小建築大約有1000多座,以及4000多間僧舍。建築形式混合漢朝宮殿與藏族平頂風格,分布錯落有致。

量體構築的細部裝飾。

除了壯麗的建築,塔爾寺還是一處藏傳佛教文化傳承所在。寺內設有四大學院,包括顯宗學院、密宗學院、醫明學院、時輪學院,強調「菩蕯修學五明,是為求得無上菩提」。佛家的「五明學」,即聲明、醫方明、因明、工巧明、內明。「聲明學」主要修習文字學、訓詁學、聲韻學;「醫方明學」則包含醫學、藥學、生理、優生等;「因明學」,即邏輯學;「工巧明學」是物理學、手作工藝。以上四明是俗世的「共法」,而塔爾寺的教育,是在這四明上再加修佛家弟子的「不共法」,即「內明學」。可見他們在治學態度上的嚴謹與精密。

轉經輪。

通過寺院設立的工藝課程,包括木雕、磚雕、石雕,以及佛像、佛塔、僧服的製作,讓修學僧侶習得工藝。塔爾寺的酥油花與堆繡,是僧人們最擅長的藏族工藝。酥油花,是提煉自酥油的油脂凝結後,加入顏料再雕塑成各種造型。堆繡,是將各種綢緞織成所需的形狀,其內部塞以羊毛或棉花之類的填充物使其鼓起,宛若浮雕,立體感十足。此外,他們也擅長唐卡,包括繪畫、剌繡、提花、貼花等各式唐卡,內容大多以佛經故事為構圖主題。

(左圖)大經堂內地面的堆繡裝飾。/(右圖)酥油花工藝作品。

廣場配置一座「時輪大塔」。(「時輪」,簡言之,是指外在層面時間變化的量度,和內在層面人體生命的每個階段。也就是時間與輪迴的符號,源於佛教密宗)。抬頭仰視,感覺上它高入雲霄,是典型的藏式瓶形塔,第三層基座四面有四個塔龕,第四層向南一面中間也有塔龕。底座由青磚砌成,上方以白灰抹面,腰部裝飾經文。凝視巍峨莊嚴的塔體,內心剎那間湧現無比敬畏,見塔如見佛,我也不例外的繞塔經行七圈。

時輪大塔。黃湘娟繪圖。

「大經堂」是塔爾寺一座十分重要的建築。採用土木結構藏式平頂,初建於明朝萬曆34年(西元1606),是寺院喇嘛誦經的場域,內部陳設考究,飾有黃、紅、綠、藍、白五色幡、幃,和各式天花藻井,堆繡掛佛、彩畫。殿內大柱由編織龍鳳彩雲的藏毯包裹,室內五彩繽紛,還有各式金幢、寶瓶、寶塔、寶傘等。

(左圖)大經堂空間的堆繡裝飾。/(右圖)大經堂佛像。

為我們導覽的年輕喇嘛表示,每年農曆6月15日起,寺內有40多天的「結夏安居」,大家都在寺內修習,嚴格遵守佛陀的修行次第,這是一條行之數千年的戒律,不完全是表面所見的繽紛熱閙,令我由衷致敬。

圖片提供:
黃湘娟

黃湘娟

黃湘娟

文章 50

1988-2019年,擔任《室內》雜誌總編輯。 70年代曾主編全台第一本空間設計雜誌《家庭裝潢》、80年代主編《流行家飾》雜誌、《當代建築》雜誌。在「空間美學」領域浸潤長達40多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業開創期的篳路藍縷。 將經驗化約為文字書寫,期間陸續出版三本著作:《談建築說空間》(1989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25年》(1999年),《亞歐歷史建築與城市漫步》(2008年)。第一本訪談了14位80年代已獨領風騷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學者;第二本記錄了室內設計業在台灣的開創與發展;第三本以個人見聞漫談文化、藝術、生活,以及城市美學。 197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