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泰國人打招呼,其實不說沙瓦底咖

by  褚士瑩

為 「孤獨星球」撰寫旅遊書的作者班.漢地考特(Ben Handicott)最近出了一本配合手機app的兒童繪本《我會跟全世界打招呼!》,裡面是世界地圖,地圖可以學習到130多種問候語,我的心裡有兩極的想法。

 

第一個想法是,現在出版是不是真的如此不景氣,旅遊作家居然要寫這種書來搶錢,未免太偷懶了。

 

但是仔細看了內容,其實大部分的語言,對於大多數的兒童讀者來說,都是「不實用」的,因為比如說非洲地區跟中南美地區,裡面收集的很多部落語言,對於世界上大多數人來說永遠用不著吧!

 

漢地考特的專長是語言和教育,曾經在亞洲住過多年,學習過中文和越南語,如果明明知道沒有用,為什麼還要這麼做?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出書嗎?

 

 

再進一步想想,網路上瘋傳著美國駐日本大使館上傳這些美國外交官們大跳新垣結衣的名曲「恋ダンス」的影片,難道這不會有損形象嗎?

 

如果說駐日使館是個特例,那麼美國駐泰國大使館的外交官們,為什麼也荒腔走板唱泰語的「祝新年(Phon Pi Mai)」呢?

 

因為跟我們的想像不同,這些美國外交官並不是為了「好玩」而做的,而是希望傳遞一個重要的訊息:「我們努力想要認識你的文化。」

 

嘗試說外語,實際很多時候,並不是單純為了實用的溝通目的而已,而是釋放善意,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努力。

 

 

當漢地考特被問到為什麼他要寫這本130種語言的招呼語,他說自己現在的寫作重心,放在把過去對旅遊、飲食和語言的愛,傳遞給他的孩子,同時「培養立體世界觀,啟發語言學習興趣」。

 

學習招呼語當然不會是外語學習的全部,而是一個起點,但是我說的,並不盡然是學習外語的起點,而是對世界產生好奇心的起點。

 

實際上,招呼語在每個語言裡面也漏透重要的文化訊息,比如我在緬甸工作,第一個學習的招呼語當然就是「mingalaba」,意思是「吉祥」。但是我很快就發現,這個一直到1930年代才被英國殖民政府「規定」出來的正式招呼語,正是因為英國殖民者認為招呼語是一種「文明」的象徵。

 

一直到現在,緬甸人在生活當中只有在學校跟老師正式問安時才會使用,一般人並不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緬甸人之間彼此道再見時說的「ta-ta」,根本是英語,也同樣是英國殖民時期留下來的語言傳統,因為緬甸人分開時頂多就說「走了!」,這在注重招呼的英國人眼中,是無法忍受的魯莽。

 

至於在泰國,招呼語的「sawasdee」也是1940年代以後才從梵語當中引用過來的,用來代替原本複雜的一天六種不同時段的打招呼法;但是對一般泰國人來說,還是相當不自然的招呼語,所以即使到今天,雖然所有外國人理所當然學習的第一句泰語就是「sawasdee」,但一般泰國人之間招呼時說的其實是「吃飽了嗎?」「要去哪?」「打哪來?」這三種,接電話的第一句則是英語的「hello」。

 

 

泰國跟緬甸的例子,是否也讓人聯想到台灣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招呼,也一定是「呷飽沒?」而不是正式的「你好嗎」?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正式場合或是正式的書寫文件中,一開始的招呼語一定是「親愛的先生/女士」,但是務實不拐彎抹角的瑞典人,卻根本寫個「hej(嘿)」就夠了。

 

招呼語確實是通往世界的第一扇窗口,因為從招呼語中,不但可以看得出一個民族的性格,招呼語的起源和演變,還可以看到一個社會的變遷。

 

你也會想看:

學會說話,就學會改變的力量

一起說故事

她的故事:仙楂

圖片提供:
VisualHunt

褚士瑩

褚士瑩

文章 40

國際NGO工作者。長期協助整合緬甸公民組織,有效監督國際資源挹注緬甸革新。在台灣也與NGO工作者一起關心弱勢族群、環境等議題。他喜歡寫作,航海,划獨木舟,騎自行車,喝黑咖啡,吃芒果。已出版「1年計劃10年對話」、「給自己十樣人生禮物」、「在天涯的盡頭歸零」等近50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