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12:喝茶—浸透而生的文化滋味
by 馮宇如果要問我什麼是最具特色且具世界競爭力的台灣文化元素,我的答案一定是「喝茶」,從唐宋發展而出的「文人四藝」:「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其中喝茶名列第二,而明代文人所謂「香茗之用,其利最溥。」點出了焚香品茗,是極富益處之雅事。香茗的學問廣大精深,比起精緻的「香道」,「品茶」更是最貼近現代生活的文化活動,而我本身也常藉由參與許多茶品牌設計規劃的經驗,體會到台灣茶文化的蘊義精深。
中國的喝茶文化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茶的古字本為「荼」,由此我們可看出古人喝茶的習慣是以藥飲為始。由於緯度氣候因素,茶葉的栽種以長江中下游的江南為主,製茶與品飲的發展也從唐宋團餅茶的「煮茶」、「點茶」,演進成明代至今的散茶「泡茶」。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普及奠基的開始,茶聖陸羽的《茶經》是我國、亦為全世界第一本關於茶的著作,從起源歷史、產地種類、製程工序、煮飲方法、茶道具……皆有鉅細彌遺的記載。唐人喝茶與當時流行的禪院有很大關係,僧人常以喝茶來提振精神,淨心修行,爾後影響到了民間。
茶雖源於我國,但由於歷史複雜的因素,一度造成接續斷層。唐代與日本交流密切,也將喝茶的文化帶到了日本,宋朝時隨著禪宗東傳,榮西禪師所著「喫茶養生記」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在「禪茶一味」的洗禮下,東瀛的武家文化,遂開始由「侘茶」發展出一套「和敬清寂」的茶道系統,到16世紀的千利休集為大成。日本所謂「茶道」,正是由宋朝的「點茶」法改良而成。雖然具有很高的精神層面,但重視主客互動的過程形式,十分繁縟嚴謹,在一般人看來反而不易親近。
在中國文化中,對於「道」的定義是非常慎重的,我曾在本單元的第九篇連載當中提及,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莫不以「道法自然」奉為一生所企求的理想,於山林之間,與好友共享品茗,是何其暢美之事,(說它是古人的「小確幸」亦不為過),對於文人來說,「道」是一個不可名狀的理想境界,因此,中國的茶文化多以「喝茶」為主,而不輕易冠以「茶道」之名。在喝茶的過程中,對於茶葉、擇水、煮水、茶具以至於喝茶的環境、時機、賓主,都有十分嚴格又貼近自然的講究,藉由這種講究去尋求情趣與高雅的精神意境,體現「大道至簡」的真義,而這種體察,便絕非日本茶道所能望及。
中國茶文化,在台灣則是獲得前所未有的進程,我們台灣的製茶產業自清朝便已開展,由於自然風土得天獨厚,加上台灣茶人勤勉不倦、精益求精的製茶工藝,所孕育出的茶種,品質極佳。其中台灣高海拔山地,長年溼冷,日照短,冬天卻不致凍雪霜害,茶樹在此環境下,生長放慢,果膠質重,凝聚更多風味,所生產的「台灣高山茶」,得以保有獨特的「山頭氣」,滋味鮮活飛爽,是足以與中國大陸各式茶系分庭抗禮的名茶。
除了眾多高品質的茶葉,台灣憑藉著獨特多元的歷史背景,70年代開始結合中國的潮汕工夫茶文化,與日本的茶道、煎茶道(亦是由十七世紀中國的隱元隆琦禪師傳入而發展出的系統),融會形成了極具品飲特色與美感體驗的「台灣茶藝」,自此讓台灣的茶文化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論述,由此來看,台灣的茶文化,是我們難能可貴的驕傲資源。茶系的製程、茶具的設計以及茶席的規劃,「台灣茶藝」就象徵著台灣人,如何傳承中華文化的審美價值與思想精神,又能開創出包容多樣的新局,真是一杯滋味無窮的學問。
你也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