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世界角落 遠山呼喚:台灣小朋友哭著不願上學,廓爾喀孩子卻是哭著被迫離開學校

by  王則文
運用經濟系所學做國際服務,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台灣的小朋友是哭著不願上學,廓爾喀的孩子卻是哭著被迫離開學校。」就讀台大經濟系,與夥伴一同發起「遠山呼喚」團隊,為尼泊爾學童募集上學經費的蔡宛庭說。「但是,省下每天的飲料錢,每月新台幣600元,就能支持一名尼泊爾學童的每月學費及生活費支出。」

 

去年4月,尼泊爾發生了大地震,震央所在的山城廓爾喀,滿目瘡痍。當地孩子透過上學翻轉命運的夢,也碎了。一群曾投入國際服務工作的大學生成立「遠山呼喚」,把喜馬拉雅山那頭的需求傳到台灣,邀請同儕共同資助廓爾喀孩子的教育經費,最後有44所大專院校、共350位大學生成為共同資助人,成功協助40位孩子重回學校。(你也會想看:瓊英卓瑪 唱歌改變尼泊爾)

 

 

一年後,隨著新聞熱度減退,社會關懷的目光也逐漸散去,但「遠山呼喚」並未離開,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是只想做短期救援,而是建立長期的服務體系。而且受震災影響、等待復學的孩子,還有150位。蔡宛庭說:「我們一直持續向系上教授、國際服務組織的創辦人請益,希望能運用經濟系的所學,讓資源做最佳分配,讓效益最大化。」

 

95%的孩子只能唸到小學

 

不同於人人都可享有基礎教育的台灣,尼泊爾學制,義務教育只限小學。升上屬於高等教育的中學後,學費大幅增加,不少學童被迫放棄升學;若幸運完成高等教育,升大學又是一道關卡,入學考試在首都大城中進行,社經資源不足的學生,可能連旅費都無法負擔。經過這幾波社會經濟條件的篩選,能夠幸運考上、並完成學業的,鳳毛麟角。地處尼泊爾偏鄉的廓爾喀,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更是只有5%。

 

 

孩子若能留在學校,習得英語能力,就有機會到大城市中,從事收入較高的觀光旅遊產業。否則,學歷不足的男性,大多只能遠走他鄉,到中東一帶當移工;女性則回到農村務農,早早地結婚、照顧家庭。對一般台灣民眾來說,600元不過是兩、三天飯錢,在尼泊爾卻可能就此劃分了階級等第與人生境遇。強震帶來的災情,讓更多孩子失去了機會,當地一位校長告訴「遠山呼喚」的夥伴:「當孩子被告知今天是最後一天上學時,他們不會哭泣,只會沉默,但那沉默令人無法承受。」(你也會想看:劉安婷 帶年輕教師到偏鄉蹲點)

 

一群大學生募到100萬改變基金

 

「遠山呼喚」並非第一個投入尼泊爾教育服務的團隊。另一名發起人林子鈞,過去前往當地從事教育服務時,發現志工老師離開後,孩子若無法留在學校持續學習,很快就會忘掉所學片斷。蔡宛庭說:「許多人參加國際服務營隊,是抱著旅遊的心情參加,對服務對象的處境,並未深入了解,這對當地人的情感及信任其實是傷害。」

 

2015年3月,蔡宛庭、林子鈞及曾參與國際服務工作的大學生,透過聚會討論有什麼方式能改變現況。4月,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他們意識到必須具體做些什麼,不能再等。

 

他們運用過去服務時建立的人脈,透過當地小學協助,篩選出40位需求最急迫的孩子,邀請大學生擔任共同資助人,由於尚未具有合法募款身分,所有資助金由寰宇國際文教基金會協助收款及發放。

 

 

 

這段過程中,「遠山呼喚」發現要將國際服務做得深刻扎實,除了學費資助金,還有各種行政宣傳支出;錢,是最現實的條件。雖然他們透過各種創業比賽及圓夢計畫爭取經費,但也意識到這並非長久之道。因此發起群眾募資,獲得 258 位贊助者的支持,成功募得近122萬元。這筆錢不只用在學費資助,還要為組織的深耕與營運打地基,確保資源被確實且有效益的運用在教育上。

 

國際服務靠專業向下扎根 

 

例如,為了解當地真正的需求,「遠山呼喚」與廓爾喀當地一群15-30歲青年組成的社區組織「Mission Youth」合作,找到一名做過記者和老師的雪巴人Maya,擔任資助計畫的長期駐地人員。Maya平日定期訪視受助者家庭,除了確保資助金用途,也協助受助孩童的家庭與台灣團隊建立信任關係。

 

在台灣,「遠山呼喚」為每位廓爾喀學童訓練一位專屬志工,稱為「極光計畫」。極光計畫的志工必須接受半年訓練,於寒暑假前往家訪,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提供生涯輔導,教導他們如何運用資助金規劃未來。每天,志工會陪自己負責的孩子一起回家,與村落建立更深刻的情感連結。

(你也會想看:105號公路 泰緬邊境的難民營

 

 

 

成為「遠山呼喚」的資助人,等於一份持續五年的承諾,資助者並非只付出金錢,也與當地一同成長。他們每半年舉辦實體聚會,邀請從尼泊爾回來的志工與資助人交流,分享廓爾喀孩子的故事與狀態。有的資助人想親自接觸所資助的孩子,成為志工;也有志工回來後,加入長期資助者的行列。

 

此外,群募資金中25%的經費,會用於協助當地學校建立圖書室及借還書制度,與校方合作規畫閱讀課程。蔡宛庭說,夥伴們到當地訪視時,驚見國際非營利組織Room to Read的捐贈書籍在校舍雜物堆中閒置生灰。「我們意識到,孩子若不了解運用的方式,再多的資源進駐也只是浪費。」這也是他們堅持要有駐地人員及專屬志工的原因。

 

 

向社會與企業募資源 

 

服務的地基打好了,資助金才能有效分配。今年7月初,首次募集個別資助人,共有六十人報名。整個暑假,極光計畫的志工都會待在尼泊爾服務,這已是第三次出隊。預計10月底,志工團與資助人的交流分享會結束後,展開第二波個別資助人募集。

蔡宛庭(右)與林子鈞(左)透過網路集結資源,運用所學建置長期服務體系,以具體行動力創造改變。遠山呼喚 / 提供

同時,他們也不斷思考如何以社會企業的方式,走得長遠。蔡宛庭說,目前的營運模式,尚無法支付團隊本身的人事成本;而團隊的人力素質,也還不夠堅強。「有機會,很希望能跟Teach For Taiwan的劉安婷、Big Issue總編輯李取中,以及詹宏志先生,請益網路資助平台的經營管理。」

 

每天少買一杯飲料、每月600元資助學費;受訓成為志工,前往尼泊爾陪伴孩子學習;分享網路平台的經營管理經驗。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或是協助把這份遠山傳來的呼喚分享出去,就能點燃更多勇氣,看見改變。

 

圖片提供:
遠山呼喚

王則文

王則文

文章 19

網路上用reke當名字,中文系畢業,什麼都愛沾,定不下心上班的長髮弱書生一名。長期書寫旅遊報導、電影評論,也擔任網路電影論壇管理者和維基百科社群的經營工作。重度的網路使用者,尤其喜愛宅在電腦前敲鍵盤塗塗寫寫,把自己心中關切的議題、熱愛的事物,透過文字散佈到讀者的腦海裡,甚至期盼能感染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