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resh台灣味 Muskun Bar,一起飛魚沙拉、馬告咖啡吧!

by  曾怡陵

「Muskun Bar 一起吧」隱身在大稻埕一棟老街屋的二進,是這區唯一的原住民主題空間,不僅供應都市少見的原民傳統美食「吉拿夫」,也讓馬告、飛魚等部落食材與披薩、熱壓土司共舞,跳脫框架的組合,翻新大眾對原住民料理的想像。

 

「遇到需要幫助的人,給他一條魚?或是一根釣竿?」阿冰.伊斯坦大的漢人夥伴磨秉翔問。「很多人說給釣竿、教他釣魚,其實不是,我們要幫他打造魚市場。」從淡水老街上的小米調酒吧,到進駐大稻埕的Muskun Bar,阿冰與磨秉翔想的都是如何為部落產業拓展市場,才能支撐族人生根在自己的土地上。

阿冰與磨秉翔(右至左):「一起在Muskun Bar 掀起漣漪吧!」汪正翔 / 攝影

 

Muskun是布農族語「一起」的意思,「是比較有溫度的『一起』喔!像是,我們一起唱歌吧,我們一起跳舞吧,我們大家共同去支持一件事情。」布農族、四川血統各半的阿冰說,取這樣的名字,無非是希望大家可以不分族群,一起推動原住民文化。最初創業的型態是飲料吧,因此將「一起」和「吧」結合,成了Muskun Bar的中文名字,「一起吧」也像一句輕快的邀約,歡迎你一起參與。

 

創意料理的原鄉思念

 

熱騰騰的紅藜燉飯披薩端上桌,餅皮鋪上紅藜燉飯,再灑上打拋豬肉和刺蔥椒鹽粉,混搭原住民、泰式和義式內涵,恰巧呼應Muskun Bar族群共融的理念。創意混搭的背後,有著市場考量。阿冰說:「漢人對部分傳統原民料理的接受度不是很高,譬如生醃豬肉Silaw。又譬如馬告(山胡椒),通常是做成馬告雞湯,若是沒有創新,菜色會很單調。」

 

在Muskun Bar ,馬告不以雞湯的形式出現,而是磨成細粉,灑在錫蘭熱紅茶裡,茶中加入桂花釀和蜂蜜,喝起來有馬告釋出的檸檬草香氣,芬芳甜美又順口。

 

菜單上還有原汁原味的部落料理,例如包裹小米、雞肉或豬肉,以及古老飲食智慧的排灣族粽子「吉拿夫」,食用時連外層的假酸漿葉一起吃,能解除脹氣。還有將米、碎肉和油蔥放入竹筒悶煮而成的竹筒飯,阿冰掀開竹片,告訴我們:「飯被薄薄的竹膜包覆,才是生米在新鮮竹筒裡炊煮而成,不是煮好再盛入竹筒,或者竹筒被重複利用過。」

 

 

 

 

翻看食材的內裡,多有族人回部落的寄望。沙拉搭配的飛魚醬,來自一位住在桃園的蘭嶼媽媽Ina,她與先生想回部落生活,但那裡沒有工作機會;吃下一口鹹香的飛魚醬,思緒搭著阿冰的話語,飄向Ina風乾飛魚、以小米酒浸泡並與章魚等海鮮拌炒的辛勤身影,和企盼返鄉的眼神。

 

薑母茶的薑片散發濃郁辛香,來自受八八風災重創的高雄那瑪夏南沙魯部落。當地有一群人不想離開家園,想辦法重建生存的希望。一位布農族媽媽為了維持生計,開民宿,也在民宿販售自製薑片,Muskun Bar伸出友善的手,成為她唯一的合作通路。

 

達文西混搭莫那魯道

 

阿冰走入不同部落採集故事,除了天然風味食材,也挖掘手作溫度的工藝品。Muskun Bar的展示架上沒有工廠大量製造的紀念品,有的是阿美族傳統的樹皮工藝,代表圓滿平安的阿美族Pukui毛球,傳承自排灣族及卑南族技術的刀藝品,泰雅族藝術家的創作……,承載著與土地相依的生命故事。

 

這裡也聽得到各族古調,「ci Nakaw a ci Sera o lalengawan no mita (那告與思拉是我們的根源),aray han ita ko toas nomita taha anini(此時此刻我們要感謝祂們)。」阿美族《arayen ko toas 感謝祖靈》的輕柔歌聲,牽引聽者的氣息隨之律動。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誤解,都來自於不了解。」阿冰也曾對其他族群有偏見,直到成為朋友才知道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她希望透過Muskun Bar,讓大家對原住民文化有更完整的認識。例如馬告,許多客人以為會辣、會鹹,阿冰總是不厭其煩的解釋:「嚐嚐我們的馬告,你可以吃到它的獨特香氣,其實比較接近檸檬。」當對方驚喜又恍然大悟:「真的有檸檬味,真的沒有加檸檬嗎?」「原來是這樣喔!」,阿冰說自己其實蠻欣慰的。

 

「理解」這條路的修築工事,漫長而辛苦。明朝以降,漢人喜食原住民的肉和內臟,並將骨頭熬成高價的膏藥;21世紀,歌手巴奈為了原住民傳統領域議題,駐紮凱道已超過兩年。而阿冰以薛西弗斯般的執念,推動大家對原住民文化的認識,緩慢卻堅定。不少客人因此產生興趣,展開探索,回來與她交流。「我們身邊有很多非原民的朋友,他們對原民文化的了解程度,不亞於我們。」阿冰說。

 

 

店內開放的氛圍聚集了愛好原住民文化的朋友,跨越臺灣不同族群,也跨越國界。漢人朋友李竹旺老師長期用鏡頭記錄原鄉文化,大方分享珍貴的圖像,於店內展覽;架上「莫那MONA」品牌的咖啡來自香港的江東源,因為電影《賽德克.巴萊》而愛上原住民文化,將原住民融入世界名畫中,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在他手裡成了莫那魯道與不同原住民族群的晚餐。

 

一起掀起漣漪吧!

 

在都市長大的阿冰,對原住民血統的認同,其實不是從小就有。「長大後某一天回想,過去在部落很快樂的回憶,好像才是真正人過的生活。慢慢才會思考,我有布農族的血統,布農族的文化有什麼?大家說布農族八部合音很有名,什麼是八部合音?」說話的時候,阿冰耳朵垂掛的原住民圖騰耳環前後晃動,像是原住民身分的提醒。

 

寒暑假回部落跟著外公巡獵場,和表哥一起設陷阱、爬樹的記憶,驅使她把部落的美好文化找回來。「我也不太清楚為什麼要一直堅持做這些事情,明明已經掏了很多錢,好好做自己的廣播節目不就好了?但就是有股熱情,做看看吧!」

 

除了Muskun Bar,阿冰也主持廣播節目,推廣獵人學校、募樂器到部落,她希望效益能像湖面的漣漪,慢慢擴散出去。

 

 

「當你享有資源,要想的是,可以拿出什麼來回饋?」當初送樂器,除了希望讓音樂陪伴部落裡隔代教養的孩子成長,更樂見孩子能透過音樂演出反饋,為南迴醫院募款。阿冰秉持這樣的信念,繼續在Muskun Bar掀起漣漪,「現在還不知道效益在哪裡,做就對了。」

 

 

6/7前,「Refresh台灣味」品飲會早鳥套票優惠!

 

同場加映

巴奈:讓「完整的人」不只是傳說

家在哪? 風災後的返鄉路

送樂器到部落,回家福袋熱賣中

圖片提供:
汪正翔

曾怡陵

曾怡陵

文章 3

自由文字工作者。透過書寫,看見世界和每個人的生命微光,也重新發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