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力wannabe 家在哪? 風災後的返鄉路
by 李玉玲生活就是未來,部落會自己走出未來的路。
八八風災一年多後,流離在屏東隘寮軍營的西魯凱族好茶部落終於有了新「家」,2010年底,好茶與排灣族瑪家、大社部落一同搬遷到屏東瑪家農場永久屋,命名為「禮納里部落」。當時在高雄師範大學讀研究所的林倩如,以一年時間田野研究遷村過程,完成十五萬字書寫《古查布鞍遷村一年》,今年付梓出版。
現代化卻失去了家
這本書很難被定義。這是林倩如的碩士論文,但文字裡帶著太多情感,與傳統印象論文該是硬梆梆的學術分析有很大距離。調查採訪報導?日記?小說?也是,也都不是。沉澱五年後,林倩如較能客觀面對這段書寫:「就稱為文本吧。」
一個台北長大的女性白浪(漢人),會和好茶部落產生如此緊密連結,若從命定論來看,六年級後段班的林倩如出生時,正是好茶從舊社遷到新好茶那年;但真實情況是,林倩如當時在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讀書,2009年八八風災重創多個原住民部落,族人被緊急安置到教會、軍營等處,林倩如在旗美社大擔任文書志工,協助處理災民安置訪調,三周時間,她看到撤離政策的粗暴,讓原住民處在「部落切割」的危機中。
暑假結束,林倩如重回校園,卻無法放下對風災重建的關心,正巧,台大城鄉所有一門以瑪家農場(禮納里)為研究主題的實習課,林倩如跟著一起去,慢慢梳理出頭緒,決定以遷村做為碩士論文題目,2010年12月25日禮納里部落舉行入新厝典禮,林倩如也展開長達年餘,騎著摩托車往返高雄、屏東的田野研究。
住在別人的傳統領域
西魯凱好茶部落--古查布鞍(Kucapungane),原居於海拔九百多公尺的井步山、南隘寮溪中游旁山坡地。民國67年,政府推動「山地現代化」政策,部落由好茶舊社下遷至南隘寮溪下游的淺山河川台地,建立新好茶部落,此後每逢颱風大雨就飽受土石流威脅。
2007年八一三風災,新好茶受創嚴重,全村撤離,暫時安置在隘寮營區。族人原指望重建家園的一天,但八八風災新好茶徹底摧毀,回家無望,遷村也遙遙無期。直到2010年底,政府在排灣族瑪家部落傳統領域建立永久屋「禮納里部落」,在外流離三年多的好茶人才有了家。
林倩如的田野研究原本鎖定整個瑪家農場遷村計畫,但實際投入後才發覺:禮納里永久屋包括兩個族群(魯凱、排灣)三個村(好茶、瑪家、大社),處境並不相同。「好茶人住在另一個部落的傳統領域,從傳統石板屋到歐風小木屋,不斷地流離遷移,家已越來越遠,那是如難民般失根的無奈。」
情感太豐富的碩士論文
林倩如決定縮小研究範圍,聚焦好茶部落。前幾個月,她和好茶人一樣還處於熟悉新家的新鮮感中,參加舊社尋根之旅、好茶部落家園重建安家執行計畫、豐年祭、門戶設計方案,太多事情要記錄;但越融入好茶人生活,情感也越發不可收拾,她的心情就像族人巴查克寫的歌曲〈回家的夢〉:「夢裡,追尋著蝴蝶的翅膀…回家了…怎麼了…回家的方向改變了…」
另一位族人的感慨:「感覺生活在一場夢裡,靈魂還沒住進來…」也揮之不去。林倩如的靈魂彷彿跟著族人無根地漂泊。
想要理性研究遷村的計畫受挫,論文該怎麼執行下去?林倩如原想「逃到田野」,逃到可以看見魯凱聖山-北大武山的舊社沉澱思緒,但身體狀況不佳,只能放棄。
林倩如無法接受「挫敗」的自己,逃回高雄,躲進文字(論文)裡長達一個多月,直到年底永久屋一場火災意外,「族人還好嗎?」又把她推回好茶部落,為長達一年傷痕累累的田野研究畫下句點。
《古查布鞍遷村一年》色調是灰的,灰的遠色、灰的沉寂、灰的尋根……每個章節都從灰開始,「灰,是當時的身體感。」2011年那一整年,林倩如一周總要騎車往返高雄、屏東瑪家一兩次,因為路況不熟,單趟就要耗時一個半小時,沿途不是車流量大就是工業區,洗澡時流下的水都是灰撲撲的。
重回好茶 生活就是未來
林倩如回想那時的自己,掉入「太靠近」的陷阱,缺乏理性的思維,越是用力越是失敗,處理問題的角度是歪斜的。但台大城鄉所教授黃舒楣在推薦序中,以人類學者露思.貝哈的名言「不讓你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指出:林倩如邀請讀者隨她書寫到受傷見血,在傷痕中心碎,在心碎中拓寫的傷痕分布其實是跨越族群的地圖。
從論文到《古查布鞍遷村一年》出版又相隔三年多,林倩如糾結在如何回視那段田野。回到台北工作,遠離好茶,時間越久,越是害怕凝視;每每翻開論文影印本,該不該改?需不需要更新資料?幾個字苦思一個晚上還停滯不前。
2015年元月,兩年多沒去好茶的林倩如,又騎車循著那條灰撲撲的路重返好茶,見到族人自在過生活,「我想太多了!」林倩如心裡變得踏實。「就讓這段書寫留在當年的狀態。」
校稿過程中,重新與「2011年在禮納里」的林倩如對話:「那個人好陌生,怎麼和現在的我不一樣。」林倩如笑說。
今年初,林倩如帶著她和族人的心血結晶《古查布鞍遷村一年》回到好茶舉辦新書發表會。如今的好茶不一樣了,雖然林倩如仍無法認同「台灣的普羅旺斯」這樣美化粉飾的形容詞,但她已不再問:回家的路在哪?「生活就是未來,部落會自己走出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