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以「大聲藝術」為風,林芳宜送臺灣音樂家飛向國際
by 李玉玲林芳宜,很難以一種身分稱呼她。
作曲家、音樂策展人,藝術評論之外,還有10年公部門行政經驗,先後在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等單位任職。策畫過兩廳院新點子樂展、臺灣國際音樂節等活動,連續3年擔任韓國全州國際音樂節臺灣團隊策展。
2002年從國立維也納音樂大學學成歸國,林芳宜就以這樣多重的身分行走於文化圈。去年下半年離開公部門,沒讓自己蟄伏太久,現在,她又多了一個新身分,除了重新啟動「捌號會所」工作室,10月,為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季策畫韓國系列音樂會,還創立以「藝術家陪伴」為主要任務的大聲藝術經紀公司。
創作者的航空母艦
林芳宜為新公司取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響亮名號「大聲藝術」,很難讓人不聽見她的聲音。她笑說,「大聲藝術」當然期許:臺灣音樂家在國際「走路有風,講話大聲」,但公司創立宗旨是英文名稱所標示:「Taiwan Musicians&Artists Promotion(T-MAP)」,她想為臺灣音樂家打造一條專業發展路徑,推向國際。
本身也是創作者,林芳宜深刻了解:音樂家必須專注心力在練琴、創作,很難有餘力再處理演出行政事務。常有音樂圈同行問她:「去歐洲發展,有那些管道?」林芳宜想:「我是學音樂,又有策展、行政經驗,為什麼不把這些經驗統合成SOP,協助臺灣優秀音樂家走出去。」
大聲藝術,雖然名為藝術經紀,林芳宜想做的不只是節目的輸出入,而是「藝術家陪伴」,包括:藝術家職涯規畫、訓練、邀約評估、合約審視、作品諮詢、展演陪伴,國際演出網絡建立……。
「每當去國外音樂節交流,看到他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讓音樂家露臉,心裡不免五味雜陳,有著身為臺灣藝術家的羨慕與不服氣。」林芳宜認為,臺灣音樂家站上國際舞台完全不輸人,但沒有政府為他們鋪設跑道,很難御風而行。
場館優勢翻轉「貿易逆差」
10年公部門經驗,曾經是政策參與者,林芳宜認為,政府蓋再多場館,培育再多人才,如果沒有幫藝術家建設康莊大道,優秀人才單飛常會搞得傷痕累累,能夠冒出頭的只是少數精英中的精英。
林芳宜明白,與其把所有希望寄託在政府,不如民間自己來。大聲藝術做的就是搭橋工作,針對音樂家特性擬訂專屬的發展策略。「藝術家陪伴」計畫有著一條龍的執行策略,從德文「8」而來的「捌號會所(Acht)」,寓意匯集四面八方資源,是母艦,策展平台,負責藝術策畫;「大聲藝術」則是其中一艘子艦,將音樂家置入「捌號會所」的藝術計畫,行銷出去。
她觀察,國內表演場館策辦節目引進國外表演,較少思考利用場館優勢做為交換條件,將臺灣音樂家送出去,長久以來,存在嚴重的「貿易逆差」。「做為策展人,我考慮的不只是節目好不好,而是還有那些周邊效應?藉由策展製造臺灣音樂家國際曝光機會。」
10月,林芳宜為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季策畫「韓國系列」音樂會,就是全州國際音樂節延伸的交流計畫,10月上旬,臺灣音樂家赴全州演出;下旬至11月,韓國DUO BUD樂團、韓國傳統曲藝盤索里《雍女傳》、擊樂家朴在千等陸續在衛武營表演。韓國系列取名「不妥協破力」、「不妥協很可以」、「不妥協撞擊」,反映了林芳宜從創作到策展不受束縛的「搖滾精神」。
10年歐洲10年臺灣成就自己
五歲開始學鋼琴,國中念音樂班,台南家專音樂科,從小接受古典音樂訓練,林芳宜一直在尋找「什麼可以讓自己追求一輩子不會膩?」她兼習長笛、大提琴、小號、雙簧管,大學時玩樂團擔任電吉他手,在第一屆「ICRT青春之星」比賽獲得優勝灌過合輯。也從小學畫畫,參加文藝營,寫作,從古典到流行,音樂、繪畫到文學,成長過程一路尋尋覓覓,直到大學和作曲家溫隆信私塾學作曲,接觸前衛音樂,終於發現:「這才是我要的!」
「前衛音樂的魅力在於:沒有公式,有無限可能,對技術的要求卻很嚴苛,一輩子都不可能做好。」林芳宜決定到歐洲學作曲,從德國慕尼黑再到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大學,師從Michael Jarrell與 Klaus Huber。剛到歐洲時,林芳宜也曾徬徨:前衛音樂有出路嗎?兩位作曲家讓她看到藝術創作者忠於自我、不媚俗的堅持,才立定志向以音樂為終生志業。
「歐洲10年成就了現在的我。」林芳宜說,在那個事事「吹毛求疵」的環境,養成她面對專業的嚴謹態度,有系統建立起做事的方法與思維,那是一種「即使再懶惰,也很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自我要求。回國後,因緣際會進入公部門工作又是另一種磨練,「如何面對現實的不嚴謹,又不放棄我的高標準。」林芳宜不諱言,因為不妥協,確實得罪不少人,經過10年反覆練習,現在的她學到:「再崇高的理想,要先讓別人接受妳才有可能實現。和10年前相比,我已經找到可行方式,與周遭有了更順暢的溝通。」
第三個10年成就臺灣音樂圈
10年公部門訓練,林芳宜自認,已能在藝術家、藝術行政兩種身分轉換自如,學習告一段落,她又靜極思動,去年離職,創立公司。「我是臺灣培養出來的,已經累積一點歷練和能力,該是貢獻所長回饋社會的時候。」林芳宜說,協助弱勢優秀的音樂家走出去,是「捌號會所」及「大聲藝術」想要實踐的社會責任,除了藝術家陪伴的經紀事務,另一目標是培養年輕策展人及音樂製作人。
林芳宜認為,策展人除了要有音樂素養,還要具備管理、行政、行銷能力,如果沒有全方位考量,計畫執行將會遇到各種阻礙。公司剛起步,林芳宜帶著兩位年輕音樂夥伴工作,按部就班傳授經驗。
「臺灣音樂家不弱,需要的是好好包裝,包括:累積曲目、錄音,以及整體行銷包裝。」林芳宜表示,初期要靠「捌號會所」自辦節目,媒合臺灣演奏家給國外作曲家,或將臺灣作曲家作品介紹給國外演奏家,前兩年都在做鋪路工作,預計第三年才會看到成果。
她期許:有朝一日,「大聲藝術」也能做到國外經紀公司的局面,透過官網即可提出邀約,不必再像個藝術單幫客,到處奔波找尋機會。那時候,林芳宜就可交棒,回歸單純的作曲家身分,繼續挑戰「一輩子都不可能做好」的前衛音樂。
同場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