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 弱弱相乘也可以很有力!三明治工:蹲下看世界說不定也很幽默

by  黃詩茹
大家都在說想法和理念,但如何做到讓民眾『有感』,就是三明治工在做的事。

年初,三明治工剛完成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的「紙物園」展覽,入口處的一牆紙葉彷彿注入靈魂,在空氣中輕盈搖曳;閱覽桌上放著一盆盆小巧的紙盆栽,植物圖像來自樂山教養院院生和喜樂家族基金會成員的畫作,再回收印刷廠裁邊的剩材以雷射切割而成,以充滿療癒感的「紙物」巧妙呼應展出地點「不只是圖書館」的藏書空間。

 

由謝若琳、李萬鏗和曾韻潔,三位北藝大校友組成的「三明治工」,是將公益元素導入設計流程的藝術團隊,「公益」與「藝術」的結合,開啟了一條前無古人的創業之路,而一切的原點是位於觀音山腳下的樂山教養院。

 

 

 

樂山院生才是藝術家的設計繆思

 

李萬鏗和曾韻潔因研究所的藝術社會參與課程,進入樂山帶動藝術計畫,課程結束後,當時的院長希望能長期合作,協助教養院做商品設計、園區指標等設計案。「當時是抱著做志工的想法,但院長很堅持支付設計費和製作費,這種結合公益和藝術的合作價值與經驗是過去沒有的,讓我們開始思考是否有繼續的可能。」於是最先畢業的謝若琳開始尋找資源,最後申請到教育部U-start青年創業計畫,在2012年由「三名志工」正式成為「三明治工」,踏上誤打誤撞的創業路。

 

無論是關懷銀髮族高齡議題的「銀河少年」體驗展,或是與北投溫泉博物館合作的「溫阿沐」藝術裝置,三明治工的設計「梗」總有令人會心一笑的輕鬆幽默。而走進樂山,也讓他們發現公益產品可以不只是借助身心障礙者的勞動力,「他們的創造力也應該被社會認識。」

 

 

平時在樂山農場種植蔬菜花草的院生,常創作出筆觸活潑、用色豐富的植物畫作,三明治工便透過設計,將這股令人驚艷的藝術天分轉化為年曆、紙膠帶、紅包等商品,讓這段樂山因緣延續至今。

 

點字卡片為視障者與明眼人翻譯彼此

 

三明治工除了以工作室的形式提供設計服務,創業隔年就成立「實驗室」,回歸藝術創作的本質,透過創意計畫開啟更多可能。例如「敲敲話信箱」是實驗室與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的藝術合作,邀請民眾寫下悄悄話,由協會點字出版中心的視障老師「敲」成獨一無二的點字卡片,再附上解碼秘笈,寄送給想傳遞的對象。

 

「卡片內容有告白、有感謝,也有父母的叮嚀,我們看了都非常感動。參與這個計畫的人就像在互相幫助,我們幫民眾傳達心意,也讓社會認識這群視障朋友,而視障老師聽著這些故事,也豐富了他們的生命。」三明治工從中扮演翻譯者的角色,挖掘出協會的特質與理念,並用有趣的方式擴大社會參與。(同場加映:聽不見的舞者,林靖嵐奪選美后冠)

 

 

除了搭起團體與社會的溝通橋樑,三明治工更穿針引線,串聯不同性質的團體一起使力,例如實驗室曾結合多個公益團體,策畫「我的旅行」展覽,展出不同團體「出去玩」的故事。其中一件作品,是樂山院生畫下騎馬的體驗,再由淡水婦女協會織成玩偶,運用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提供的淘汰輪椅,創造出結合三個團體心血的裝置藝術。

 

跨出家門的動力與勇氣,為身障者與照顧者帶來新的感知體驗,「他們還去日本無障礙海洋節潛水,真的玩很瘋!」謝若琳認為,理想社會應該有良善的環境資源,讓身障者自助自立,不只是被照顧;藉由展覽,讓大眾認識「出去玩」是身障者很重要的社會參與,而且這件事沒那麼困難。

 

在李萬鏗眼中,實驗室就像三明治工的研究部門,也是倡議的發聲管道。「實驗室的藝術計畫通常是我們和團體溝通後比較有感覺的地方,包括大眾常有的偏見,透過藝術把這些點呈現出來。因為有實驗室,我們在思考合作方式時,就不同於一般設計公司,也比較沒有包袱。」

 

 

 

 

讓人行動的不是偉大的理念,是同理心

 

2015年底,三明治工受邀在原創基地節創作了「極速傳說-城市障礙賽」。運用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的淘汰輪椅,拆解零件設計成障礙重重的賽車場,打造出一款賽車電玩遊戲。玩家在車道上衝鋒陷陣,透過賽車前方的即時鏡頭身歷其境,包括斜度很陡的陡坡、不合理的柵欄,甚至沿著盲人磚前進卻會撞到電線桿,而這些不可思議的路障都來自現實生活中的「鬼空間」。(同場加映:身障者當顧問,坐輪椅也能上酒吧)

 

 

 

透過競速遊戲成功翻轉輪椅使用者的弱者形象,不僅在現場大受歡迎,更意外獲得許多年輕父母的迴響,讓大眾體會到設置錯誤的無障礙設施不只是身障者的不便,也是嬰兒車、菜籃族共同的痛。「大家都在說想法和理念,但如何做到讓民眾『有感』,就是三明治工在做的事,我們想透過這些體驗,找到和社會溝通的方式,讓大家對議題先有感覺,才有改變的可能。」

 

溝通方式對了,改變就發生了

 

謝若琳觀察,大眾習慣用捐贈、給予的方式和公益團體互動,而非營利組織自我宣傳的方式往往比較直接,「我們想繞過另一個途徑,讓民眾用不同的角度認識他們,所以事前會花很多時間和團體相互理解,認識他們的特色和理念,也讓他們了解三明治工在做什麼,這些案子會發生都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

 

透過藝術合作,三明治工就像一把鑰匙,轉動了引擎,也刺激合作對象產生新的想法、有信心去嘗試一些事情,「來自協會的回饋很重要,因為他們才是長期服務這些對象的專業者。」

 

 

 

三明治工成立至今,謝若琳說還沒有遇到類似性質的團隊,很多人都以為創業是他們深思過營運模式的決定,其實一切純屬意外,「沒想到在社會中普遍不受重視的藝術,竟然能在公益上有所發揮。」靠著公益團體口耳相傳,三明治工的創意不只有好口碑,更凝聚了想做些有趣的事、想推動環境改變的合作對象。

 

隨著近年來社會議題的發酵,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公益可以不只是同情,還有關於權益、權利的討論,雖然達到理想社會還有漫漫長路,三明治工正迎著這股覺醒意識,陪伴公益團體溫柔同行

北藝大校友曾韻潔、謝若琳、李萬鏗(由左至右)透過設計,讓社會驚豔地看見身心障礙者的創作力。三明治工 / 提供

圖片提供:
三明治工

黃詩茹

黃詩茹

文章 70

畢業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宗教研究所。 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從事文字企劃、採訪撰稿。 願以文字堆疊出一條小徑,通往有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