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力wannabe 熱血醫生娘 賣簡餐照顧一村老小
by 潘欣中知恩惜福和回饋的種子,趁著現在就要種下!
座落台灣最南端,依山傍海的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是個不到百人的僻靜原民小村落。這裡的老人不愁沒早餐,孩童下課後有地方可以做功課、學才藝、吃晚餐,全因二十多年前返鄉的潘儀芳「捨不得」;在村民心目中,「她像展開雙翼的天使,守護著旭海的老老少少」。
旭海女兒返鄉 改變凋零漁村
旭海村是座偏遠小漁村,距屏東市和高雄市要二個多小時車程,以阿美族和排灣族為主;當地除了打漁、經營民宿,鮮少有工作機會,青壯人口外流嚴重,村內「非老即小」,老人少了青壯子女陪伴、幼童缺少家長照顧,年齡斷層引發的家庭功能失調問題,直到「旭海女兒」潘儀芳返鄉後出現轉機。
潘儀芳小時候和其他孩子一樣,國中畢業後離鄉到外地就學、工作,二十二年前返鄉,到附近的中科院屏東九鵬基地上班,遇到台北醫學院畢業、時任醫官的先生曾一峰,成為醫師娘;看到家鄉孩子乏人照顧,不是大人長期不在家,就是家長早就「喝茫」,家暴、輟學、自殺或性侵屢傳不鮮,驚覺家鄉「病」的不輕,不能坐視病況惡化。
「為何放著人人稱羨的醫師娘不當,每天為了張羅三十多名老人、小孩的餐點和課輔班開銷煩惱,還自掏腰包賣房子籌錢?」,面對外界的好奇,她總是笑答:「人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有意義的事,就夠了!」。對偏遠村落而言,「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彷彿遙遠的夢想,但沒有人做,就永遠不會實現。
課後小學堂 給孩子關懷與陪伴
身上流著阿美族血液的潘儀芳,有段刻骨銘心的童年回憶。身為家中五個小孩的老大,因父親跑船常不在家,挑起照顧弟妹的擔子;當時父親跑的船遇到兩伊戰爭被扣,家中經濟無著,她陪著阿嬤向鄰居借米,卻被嘲諷:「妳們有能力還嗎?」;學生時期,原住民身分也常被貼上負面標籤。
「長女如母」的早熟個性,潘儀芳將成長過程遇到的心靈創傷轉化為向上動力,當時就許下心願:要讓家鄉小孩都能抬頭挺胸、快樂長大。她回憶,旭海曾有個奶奶出外打工,擔心小孫子亂跑,用鐵鍊綁在家裡,因太晚回家,孫子餓到呼救;目睹一幕幕藏在陰暗角落的家庭暴力事件,她決定將心願為化為行動。
潘儀芳原利用下班時間照顧高風險高庭的孩童,有次因飛彈演習無法探視一名遭家暴孩童,事後看到渾身是傷的孩子,她不想再留遺憾,不久便辭職,全心當孩子的守護者。父親提供她十多坪的二層樓窄小老房子做「生活小學堂」,孩子下課後有安心做功課、學才藝、吃晚餐處所,她說,更重要的是能給孩子關懷與陪伴。
潘儀芳沒有忘記少了子女陪伴的長者,常來回開二小時的車到恆春鎮區採購食材,每天一早為長輩準備熱騰騰的早餐、噓寒問暖,傍晚再忙孩子晚餐。她自己沒有小孩,卻已是一大群旭海孩子的媽媽兼老師和玩伴;小從二歲幼兒、大到八旬老翁都稱她「芳姊」,四十七歲、紮著一頭馬尾的她笑說:「喜歡被叫姊姊,代表和孩子相處沒有距離」。
單車族相挺 台北高中生連線課輔
為避免金錢惹來不必要的紛擾,潘儀芳不想成立協會或法人社團申請政府補助。初期就靠積蓄和先生金援,之後賣房子,一旁開潘朵拉簡餐店、兼賣小書包、T恤等紀念品補貼;旭海是環島單車族的休息站,知情的單車遊客也熱情捧場,但還是入不敷出,她依然樂觀面對。
「德不孤必有鄰!」潘儀芳說,說來神奇,每當拮据或有需要時,愛心資源總會適時挹注,民間慈善基金會、大專或個人志工來當小老師,還有人送樂器、食物、二手電腦等物資。最頭痛的老舊屋舍安全問題,「寶島行善團」不僅免費將樓房翻新,還定期檢修,「社會滿滿的愛心,為我分憂解勞,一點都不孤單。」
課業輔導和音樂才藝由潘儀芳和志工輪流教學,來自全台的熱情志工,也是潘儀芳最欣慰的「外援部隊」;拜網路科技之賜,前年經台北補教老師何明安排線上遠距教學,讓台北的高中小老師和旭海孩子零距離互動。她說:「每周三小時遠距教學,孩子成績大幅進步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對孩子有幫助的資源,我都珍惜。」
帶孩子回饋社會 感受付出的快樂
每天放學後,近二十名孩子不回家直接到小學堂,潘儀芳陪他們寫功課、聊學校發生的事。她對課業要求很簡單,「功課按時做完,進步就有獎賞」,但生活和品格教育不馬虎,大小孩子相互照顧、排班值日生,每天背「弟子規」、逢人問好,吃完飯後打掃、洗碗盤,「孩子從小學會生活自理和日常禮儀,是長大後受用不盡的資產。」
「為人處事的大道理對小孩子有點難懂,但知恩惜福和回饋的種子,趁著現在就要種下!」潘儀芳特別為旭海孩子設計一門「回饋必修課」,她常利用周末假日為村中長者或到外地表演、海邊淨灘,在增強孩子自信心和生態保育觀念外,也是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
二十年來,潘儀芳照顧過的旭海孩子多達數百人,有的學長姐會利用寒暑假回鄉當小老師;大一的「小惠」摟著「芳姊」的腰說,小學堂是無憂無慮的開心樂園,「芳姊」是灌溉樂園的老園丁,她則是小園丁。「看到孩子快樂成長,學好、吃飽、懂得回饋,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握著「小惠」手,潘儀芳臉上綻放出滿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