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琴聲響起 陳珮文為偏鄉孩子圓夢
by 田寧萌跨出付出的第一步後,會發現其實沒那麼困難。
「沒有人是一生下來就想付出的,但是看到孩子們跨出第一步,一步步成長,就覺得所有的付出,值得!」南投縣仁愛鄉親愛部落親愛國小老師陳珮文、王子建夫妻檔,攜手打造第一個原住民學生弦樂團「親愛愛樂」的故事感動不少人,而回首夫妻倆這些年在山上的奮鬥,陳珮文下了這樣的註解。
散盡千金學提琴
十一月中的奧萬大山區,受到天氣暖化影響只見零星楓紅,這是山上孩子習以為常的景色。在親愛國小裡,因為學生人數少,每個年級的孩子們都有獨棟套房教室可以上課、學習,看到不熟悉的面孔,大家都很熟練的說:「客人好!」
剛吃完午飯的陳珮文,還在為音樂會門票問題忙碌著。因為是周五的下午,練完琴後,她還要開廂型車載國小孩子到山下草屯市區,與已經讀國中、高中的大孩子會合。週末兩天,孩子們都有個別的音樂課要學習。這是個超大家庭,一下子集合了四十五個孩子,兩天兩夜七餐的伙食費就將近萬元,還要王子建擔任大廚,盡可能節省支出。
外界好奇,為什麼陳珮文能與王子建「婦唱夫隨」這麼多年,甚至願意為了「親愛愛樂」弦樂團這群孩子們散盡千金、負債上千萬元也無怨無悔?陳珮文娓娓道出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
從反對到選擇支持
「有半年多的時間,我們夫妻關係很差,缺乏溝通,到最後甚至已經簽好離婚協議書了。」回憶起這段往事,陳珮文口氣平靜。她說,2008年她第一次自掏腰包買四把琴教學生時,和先生常為了一些生活瑣事爭執,教小孩練琴、假日帶他們下山學琴成了導火線,讓夫妻關係驟降至冰點。
後來王子建改變態度,跟著陳珮文一起投入弦樂團,不僅拿出自己的薪資倒貼,甚至到後來比妻子更投入。夫妻倆現在偶有爭執,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都在討論該如何把事情做好,再也沒人提過離婚這檔事。
若不是丈夫的支持,憑藉著陳珮文一個人的力量,很難在短短數年裡,將「親愛愛樂」弦樂團發展到今日規模。提及當年這段轉折,王子建說,「因為兩邊都是好事,才會掙扎。」一方面希望太太多花些時間照顧好自己的家,另一方面也知道教小孩練琴不是壞事,後來他選擇支持太太,和她一起努力。
尚未投入「親愛愛樂」前,陳珮文形容自己,「也是個愛斤斤計較的人。」會計較加班有沒有薪水可以領?有沒有其他津貼?「當你跨出這一步,學習付出後,就發現其實沒那麼困難。」看到孩子們在音樂之路上的成長,感覺一切都值得。
相反的,陳珮文倒是對自己小學四年級的女兒有些虧欠感。女兒有時不經意說道:「小時候被丟包。」讓她心裡閃過一絲痛楚。將女兒接回身邊後,她花較多時間與女兒相處,但也將女兒放在大團體裡,和其他孩子們互動,一起製琴、練琴,一同玩耍成長。讓她開心的是,女兒學會了分享、不以自我中心,甚至不介意和其他人共享媽媽。
偏鄉國小大家庭
近一年來,陳珮文家又多了三名新成員,分別是國小六年級、三年級和幼稚園的小男生。他們來自同一個家庭,原本已經被社會局安置,後來爸爸突然現身,將他們帶回部落,但並沒有因此受到比較好的照顧,常常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陳珮文不忍心,先將兩個大孩子帶回學校,跟其他同儕過團體生活,沒想到他們的生父「買二送一」,也將最小的交給她一併照顧。
在部落裡,太多這樣無法照顧孩子的曲折故事。陳珮文說,她的無力感並非來自一個人要照顧那麼多孩子,如果有需要,將孩子通通交給她都行。她難過的是,「將孩子放在身邊,卻不願好好照顧他們,孩子的未來該怎麼辦?」
圓嘟嘟的小六生白叟恩,在團體中十分醒目,甫獲大提琴縣冠軍、將挑戰全國賽的他說:「陳老師每天照顧我們,像媽媽一樣,生病了,也是她帶我們下山去看醫生。」
張郁庭從小二就跟著陳珮文學琴,明年畢業還準備拼國中音樂班,她不擔心會因此和陳老師分離,因為週六、日仍會繼續學琴。
不擅言詞的沈上暘,最喜歡樂團的原因,是這裡就像個大家庭,令他感到無比溫暖。以往的表演家人不曾參與,但今年12/12~1/10演出的六場音樂會,全家總動員買了八張票。他說,因為學琴而讓家人彼此凝聚,是最開心的事。
售票演出籌經費
「親愛愛樂」弦樂團的音樂夢,希望朝經費自主之路邁進。樂團首次售票音樂會原本票房不如預期,陳珮文一封「偏鄉孩子學琴夢」的懇切呼籲,在網路上不斷轉傳、分享,消息曝光後,北中南六場在兩天內全部售罄。陳珮文感動,但也坦言:「樂團要永續經營,不能光靠大家的一股熱情,要讓聽眾真正喜歡你的音樂。」
陳珮文說,過去她曾寫信向大企業尋求贊助,但到處碰壁。讓她體認到,捐款只是一時的,與其花時間找贊助商,不如好好培養孩子的技能,讓他們的音樂真正獲得觀眾肯定,自發性地成為樂迷,而不僅是出於同情。
隨著孩子長大,進入國中、高中就讀音樂班,「親愛愛樂」弦樂團的資金缺口再度擴大。明年的畢業生中,有九人要挑戰音樂班,陳珮文雖然還得不停動腦筋找資金來源,但希望孩子們的巡迴音樂會能繼續進行,讓他們一步步朝音樂學習獨立之路邁進,單純用音樂去感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