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 翻轉建築公式 AiD找回人的空間感

by  陳瀅仙
專家退位,「人」和「社區」才是建築的主角。

每天進出家門、工作場所或公共空間,你可曾想過自己和建築之間的關係、建築所反映的城市文化?


位於荷蘭的非營利建築實驗平台AiD─(發展中的建築,AiD,Architecture in Development),是透過倡議社區自力營造(DIY architecture),摸索、發展全新建築型式的可能樣貌。

社區自力營造的建築案例。Andrea Fitrianto/攝影

這個企圖跳脫建築師主導、重新定義建築的平台,正默默翻轉全球建築業的既有營建模式。2014年,AiD獲選為美國正義之聲(TakePart)網站「2015改變世界的重要組織」,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以人為本    找回建築失落的價值

 

AiD的創辦人,是來自台灣的羅璋芳及其夫婿Rob Breed。

 

羅璋芳在台灣傳統填鴨式教育下完成學業,從台大土木系畢業後,未如同儕繼續升學,而是從事舞台設計。這份工作激發她對設計的熱情,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毅然前往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攻讀室內設計,再轉赴荷蘭學建築。「每一段過程都很艱辛,不過都是自我挑戰的過程,我隱約感受到自己想追求的,無法透過學校或職場獲得。」

羅璋芳(右)與先生Rob Breed提出新建築觀,致力找回建築之於城市的意義和價值。

資本主義講究利潤最大化,結果是分工越來越細,在生產過程中人被單一化。在建築事務所工作的幾年,羅璋芳最大的體會是專業的封閉性。大部份事務所的營運仰賴業主,這樣的模式下,使建築只服務到社會金字塔頂層,自然而然與常民脫節了。

 

「建築是我們創造城市、文化很重要的過程。建築不應該只是產品設計,以前我們的祖父母輩,不都是自己『起厝』嗎?民宅是以家庭結構及街區氛圍為設計出發點,不僅貼近生活,也是最『人和』的文化表現。因為深受大家喜愛,所以也是最『永續』的。反觀一般媒體報導建築的角度,是把建築變成如同流行服飾的消費行為。追隨潮流的建築,再怎麼新穎,總是很快就過時。」

 

建築是城市文化重要的一環。Jcombari / 攝影

 

建築在當代失去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羅璋芳觀察到的,正是全球建築業的困境。這成了AiD創立的初衷—打破遊戲規則。與其說重新定義建築,不如說將建築拉回原來的軌道。

 

募集建案    探索建築新可能

 

AiD平台集結的建築案例,皆是以人、社群及當地文化為核心,目前已經擁有來自66個國家、超過100位的寫手,「剛開始,所有內容都是我們親自邀請作者、篩選案例,一案一案慢慢累積。我們的目的是報導有趣的共同營造建案,探索建築與當地人、生活、文化的關係,不只是故事,裡面還有許多跟當地永續發展相關的know-how。」

 

 

AiD倡議的自力營造(DIY architecture)方式,最大的不同,在於「人」和「社區」才是推動建築發展的主角,過去扮演主導地位的設計師、專家、政府,退居二線,變成一種助力。由於世界各大城市的主流營建模式難以撼動,AiD的革新嘗試,在未開發區域的推動成效更顯著。

 

長期反思台灣教育與建築產業環境的互動關係,羅璋芳指出,社會的教育風氣並未啓發人們思考、也不鼓勵多元化的辯證。學校除了傳授技術、製造「專家」,卻沒有教導「思考的方式」。這樣的趨勢不只台灣,歐美的教育體制也陷入此僵局。如何連結專家跟常民所需,以網路媒合社會資源來翻轉建築的公式?這是創立AiD最大的議題。

AiD平台報導有趣的共同營造建案。 NLÉ / 攝影

共同參與    印尼爪哇村民的自力造屋

 

強調分工的現代社會,常使人認為自己不夠專業,無法參與或創造。羅璋芳認為這是種誤解。AiD所報導的案例中,印尼東爪哇的Pakuncen村落因為人口增加,原來的集會場所負荷量不足,使得每次村落會議總是有人無法參加,居民擔心村落組織的凝聚力崩壞,因此亟需新的大型聚會空間。

 

新聚會中心的資金籌措,有很大一部份是由當地婦女四處募款而來。建築師採用當地盛產的紫竹為主要建材,當地人全程參與,也學到紫竹營造運用上的相關知識。「由下而上」的共同營造,只花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總花費六十萬台幣左右。

 

東爪哇的Pakuncen村落居民也加入自力造屋。Andrea Fitrianto / 攝影

 

AiD強調,建築的誕生,應以社區發展為主,而非經濟利益考量。從人、社區的需求出發,媒合各公與私單位的資源,與居民一起探討長遠、永續的方式,再協力營造。這種新的方式與價值觀,在完工後對當地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

 

璋芳表示,建築帶來的改變,往往經濟上的反應是最直接的,對社會的改變卻比想像中更緩慢。因此,每個案子的影響與效益都需發酵之後,經過長時間的追蹤與觀察,才有辦法定論。

 

反思台灣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建築?

 

已經有兩個孩子的璋芳和Rob一直在家庭中尋找平衡,也非常享受這樣的模式。AiD「檔案庫」為政府以及機關團體,提供了一定的有用資訊,也拿到了公家贊助。下一步,AiD正籌備一項全球建築競賽,期望藉此媒合非營利組織、企業、建築師、在學學生、社會資源等各方人才,共同針對常民社會的迫切需求,提出嶄新的建築提案與解方。

 

Maarten / 攝影

 

眼光回到台灣,節節高升的房價,建築已成為常民不敢想望的奢侈品。AiD期望,建築師不只協助常民自力營造,更應該回應全球城市人口激增與資源重新分配的挑戰,擔任政府與民間團體的溝通橋樑。AiD,指的是「發展中」的實驗性模式,表面看似極為緩慢,但卻使以最貼近人性、當地節奏的模式走出一條可能的路徑。藉由AiD倡議的新建築觀,我們可重新思考建築存在的方式與意義。

 

 

圖片提供:
羅璋芳

陳瀅仙

陳瀅仙 http://www.ylib.com/book_cont.aspx?BookNo=YLK61

文章 9

藝術大學音樂科系畢業,從事音樂教學八年餘,現為自由藝文工作者。著有《聽.見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