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旋渦,中世紀布達佩斯

by  黃湘娟

提到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匈牙利是其中之一。9世紀末是亞裔(傳說是突厥人的後代)騎馬遊牧民族馬札爾(Magyar)和土耳其裔騎馬遊牧民族歐諾古爾(Onogurs),日爾曼人稱他們「恩格爾」,這就是馬札爾在德文被稱為Ungarn的起源。英文Hungary,也是來自德文的Ungarn吧。

畫家筆下的布達佩斯城,1819年。(翻攝自《History of Budapest》)

有「東方巴黎」之稱的布達佩斯(Budapest),其城市規劃主要源於1900年以地主國身份主辦的萬國博覽會。當年,布達佩斯為了籌辦這場世界大展,幾乎徹底地翻覆了舊市容、交通及各種軟硬體,包括城市建築風格,也因此使得它看起來較鄰近國家前進了將近20年。

 

1872年,布達與佩斯兩個城市合併為一,如今是匈牙利的首都,整個城市是由一條藍色多瑙河連貫,河西岸是一片起伏的丘陵地,即舊城布達,河東岸則是寬廣的平原,乃新城佩斯。19世紀布達是匈牙利首都,故其宮殿布達王宮(Palace of Buda Castle)坐落於此。但是,如今的發展卻是以東岸的佩斯為主軸,沿著河濱大道,觀光飯店、世界精品名店林立。

 

布達佩斯的建築多受15-16世紀義大利風格的影響。在這個城市步行穿梭,慢慢體會其空氣中的浪漫與詩意。街道大多用石塊鋪面,搭配兩旁古老的宅邸,牆面色彩鮮艷,窗戶裝有各種花式鐵柵欄。住宅量體大多設有拱形的大門和寬敞的門洞,有的商店門前,迄今仍掛著鐵質招牌,中世紀情懷迄今不退。

 

自古以來,隔著多瑙河,布達和佩斯兩城的人必須搭船渡河始能相互拜訪,有點浪漫。1839年,據說一位政治家伊斯萬.塞切尼(Countlstvan Szechenyi)的父親於寒冬中病故,河面結冰,他無法過河出席父親葬禮,因而斥資聘請英國建築師克拉克(T.W.Clark),負責設計一座結合布達與佩斯兩城的大吊橋,即「塞切尼鏈橋」(Szechenyi Chain Bridge),全長約380公尺,是布達佩斯第一座橫跨多瑙河的大橋。此期間曾出現蟲蛀腐蝕,不堪負荷等,二次大戰時,更是被德軍炸毀,戰後以大理石和鋼結構重建,不僅最古老,也是世界遺產之一。

連結布達與佩斯兩城的「鏈橋」。(翻攝明信片)

以今天的科技而言,此橋不算特別出色之作。但不論在1839年或1945年,物資嚴重匱乏,陸上交通也不發達的年代,「鏈橋」不僅成功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仍未功成身退,其設計放諸今日也毫不遜色。

 

至於坐落在多瑙河畔的國會大廈(Orszaghaz),可以說是布達佩斯的地標。於1884-1904年施工完成。據載,當時是採取國際競標,最後由匈牙利籍、畢業於布達佩斯工藝大學的建築師伊姆雷.施泰因德爾(Imre Steindl)勝出。這位建築師對某些元素的偏好,也令人稱奇。譬如他在建築立面配置了近100座匈牙利領袖和將領的雕像裝飾,以及無數小迴廊、小尖塔、大窗、圓拱,以及高達近百公尺的超大圓頂。他甚至偏好採用黃金、大理石等高貴的建材來裝飾室內。

坐落多瑙河畔的國會大廈。

那麼,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棟外觀混合了新哥德與文藝復興樣式的龐大建築量體,尤其所有窗戶的彩繪玻璃都是本地彩繪師的藝術創作,室內許多牆面、圓柱裝飾,都採用24K黃金。它們有被戰火毀損嗎?據說,當時官方下令將它們一塊一塊拆下,並標示號碼,貯藏在地下室,以致戰後得以無損地重新組裝。

 

我個人偏愛古文明,覺得它們千垂百煉而不朽。在中世紀城鎮中行走,那種美好,與科技掛帥的今日迥然不同。

(左圖)國會大廈主廳內主樓梯的設計,保留中世紀的華麗。/(右圖)國會大廈的內廳,供暫時休息的場域,圓柱上的雕像代表民族結構,彩繪玻璃則是匈牙利藝術家原創。

圖片提供:
孫本凡

黃湘娟

黃湘娟

文章 35

1988-2019年,擔任《室內》雜誌總編輯。 70年代曾主編全台第一本空間設計雜誌《家庭裝潢》、80年代主編《流行家飾》雜誌、《當代建築》雜誌。在「空間美學」領域浸潤長達40多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業開創期的篳路藍縷。 將經驗化約為文字書寫,期間陸續出版三本著作:《談建築說空間》(1989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25年》(1999年),《亞歐歷史建築與城市漫步》(2008年)。第一本訪談了14位80年代已獨領風騷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學者;第二本記錄了室內設計業在台灣的開創與發展;第三本以個人見聞漫談文化、藝術、生活,以及城市美學。 197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