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樹火」配「鳳嬌」,紙的夫妻館:情感不滅,紙亦然
by 李玉玲安居在台北市長安東路舊街屋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一如博物館的名字「樹火」,素樸、務實地做著紙文化傳承教育工作,一晃眼走過了二十三個年頭。
今年(2018)開春,樹火低調辦喜事,在隔鄰成立新的空間「鳳嬌催化室」(FENKO)。「樹火」配「鳳嬌」,背後有著感傷的愛的故事。1990年,廣州白雲機場空難,在南投經營長春棉紙關係企業的陳樹火夫婦不幸罹難,陳樹火生前常叨念著要成立一間紙的博物館,1990年4月終於啟動,成立長春棉紙基金會,沒想到同年10月廣州白雲機場空難,陳樹火夫婦不幸罹難,為了完成父親遺願,1995年,兒女們設立「樹火紀念紙博物館」,1999年統合為財團法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樹火營運二十三年,蓄積了新的能量,催化出新的想法,一個迥異於樹火的新空間「鳳嬌催化室」誕生了。這個新空間以陳樹火另一半賴鳳嬌為名,粉絲頁上寫著:「鳳嬌是樹火的另一半。」
雖然彼此相依,但各自獨立,執行長陳瑞惠將「鳳嬌催化室」定位為全新的文化品牌,不同於樹火致力於紙文化傳承、教育,對象以親子、一般大眾為主;「鳳嬌催化室」跨越到當代,更強調實驗的精神,希望提供一個平台給不同領域專業人士及創意人進行各種自然纖維的探索與創作。
樹火是根基,鳳嬌是枝枒
「鳳嬌催化室」一月中旬試營運,三月中旬正式開幕,初期開館時間為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沒有宗教因素,目的在喚起現代人對於傳統節氣的記憶,開館日期可進入臉書或官網查詢。
建築設計師洪浩鈞與FENKO團隊討論後,以「遺跡」為設計概念,將原有裝潢打掉,裸露的紅磚牆與輕盈的金屬鋼架,形成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走進「鳳嬌催化室」,「紙山」裝置藝術映入眼簾,投影幕也是紙做的;兩側則是紙的展示收藏,第一階段展示三十六種紙樣,導覽人員指出,長春棉紙企業生產過的紙多達五千多種,將從催化室角度逐步建立資料庫,陸續充實。
這間催化室強調「乾濕分離」,前面是紙張展示的乾區。再往裡走,一片綠油油的苔蘚牆為水泥都市叢林平添了盎然生趣。這個場域稱為「苔室」(溼區),與水有關的實驗,包括:苔蘚培育、紙張纖維製作、染色都在這裡進行。最深處還有一間「隱室」,預計四月完工,這個空間定位為「空白畫布」,做為藝術家創意發想的展演舞台。
「鳳嬌催化室」雖是專業人士實驗交流的平台,但不會難以親近,博物館團隊腦力激盪設計出「紙為蚪術」算命小遊戲,從參觀者喜歡的紙張推論性格,雖然不是真正的命理,卻也有幾分吻合,令人莞爾。
一月試營運時,「鳳嬌催化室」臉書寫著:「催化進行中,不急著定義自己。」經過兩個月的整理,這個新空間定位為「行為、材質與人的實驗室」,所有熱愛自然材質的創意人,都可以聚集在這個平台,催化實驗自然材質的未知與未來。FENKO則提供紙料諮詢、修復紙諮詢、品牌及自然材質跨界合作,以及空間出租等服務。
薄如一瞬,卻能承載永恆
「鳳嬌催化室」探索未來,隔鄰的樹火也依著既有的步伐繼續傳承,一個當代實驗,一個傳統民俗。風格雖不同,但都扣緊日常。1995年樹火開館時,就以一句話:「我將不與你談及美,如果他離生活太遠」做為創立宗旨,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認為,文化的學習唯有與生活緊密結合才有感動。隨著電腦、手機普遍使用,陳瑞惠不時面對這樣的詢問:「電子郵件、手機已經取代紙筆寫字的功能,紙的未來在那裡?」她並不擔心:「敲鍵盤發mail,寫個line就能互傳訊息,但少了紙筆寫字的情感介質,看不到對方心情的變化,情感的傳遞。」
「情感,是科技無法取代的。」陳瑞惠以2004年樹火推出的「一張紙在生命的瞬間」特展為例,美國藝術家Joel Fisher 來台交流,帶了一張殘缺的便條紙送給樹火典藏,那是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中,倒塌的紐約世貿中心雙子星大廈遺存的一張紙,樓塌了,死傷數千人,那張紙倖存,紙的主人呢?陳瑞惠受到極大震撼,邀請藝術家龔維德策展,對外募集三百多張紙放在十五個箱子裡,展品有:寶寶的超音波照片;阿公寫給孫子的信;一位父親託女兒買便當的便條紙,沒想到父親不久往生,這張留言成為父親給女兒最後的紀念……,一張張看似平凡的紙,承載了不同的情感,記錄著人與人互動的瞬間。
在紙的大千世界,讓父母重生
四層樓的樹火一百六十坪,只能走小而美路線,創館後,陳瑞惠一直思考:如何突破空間局限,不被束縛?樹火與建築師、音樂家、視覺藝術家、表演藝術家、設計師等不同領域藝術家合作,2005年,樹火為雲門舞作《狂草》研發舞紙,舞者與紙墨共同揮灑出一頁美麗不羈的書法;2016年,北藝大戲劇學院年度公演《谷德,搖搖搖》,以薄纖紙打造古鎮風華、迷霧森林場景。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又與藝術家李明維合作《不期之美》,為4000個承載「美的經歷」的信封與信紙設計不同質感的紙;藝術家巧手下,自然纖維則化身為北區國稅局《旋貝的呼吸》、國家劇院《水之即景》等公共藝術。紙,以千變萬化的姿態走向劇場、公共空間、公園、社區。
樹火也曾參與多項文化資產修復工作,包括:清光緒年間宏文書院試卷、日治時期東港鐵道圖復原、台灣總督府檔案地籍圖、文書修復用紙、士林官邸蔣夫人臥室壁紙修復。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飲食與節氣的關係。食物有節令,紙的原料同樣也有季節之別。這些年,樹火持續推廣「季節紙」,樹皮、柑橘、紅鳳菜、艾草、洋蔥、甘蔗、小麥、啤酒麥渣、蓪草…等纖維,都能操出不同質地的紙,讓現代人與大自然有了更緊密的連結。
陳瑞惠認為,文化要與新世代產生連結,一定要從小扎根,2002年樹火成立「美術部落」教育推廣部門,自辦活動之外,主動走進學校、社區,帶領孩子認識節氣與大自然,去年更進一步和台北市文化局合作「美學教育扎根計畫--國小美術課再設計」,媒合藝術家開發國小美術教案,希望以台北市為起點,終極目標建立一套美術教案推廣到偏鄉學校。
「造訪日本京都的觀光客,總愛去買Yojiya吸油面紙,因為,這家百年老店創造了『需要』。」陳瑞惠認為,如果只是把舊時代的需要套在這個時代,不會有希望,樹火二十多年來一直在摸索的,就是創造紙在這個時代的新魅力、新需要。樹火,是根基,是過去;鳳嬌,是枝芽,是未來,缺一不可。在陳瑞惠眼裡,紙,已經不再只是紙,是文化,是生活,有無限想像的可能。
同場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