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一位主婦,一群農婦:離開殿堂,燈會有了藝術祭的可能

by  田寧萌
農村的草根生命力啟發了楊海茜,渴望在創作上更貼近土地、更回歸純真。

走二高,下竹崎交流道不遠,來到藝術家楊海茜的工作室「海貓工房」,寒流過後的南台灣,太陽格外溫暖,小貓慵懶地在草地上打滾,這裡也是楊海茜和丈夫「燦哥」的家,一木一瓦都是丈夫慢慢打造而成。

 

她的生活就像工作室旁的湖水,表面靜謐,內心卻澎湃、激盪不已。因為雲林台灣燈會「農村再生藝術燈區」裡的大型勾織藝術裝置,楊海茜聲名大噪,已為創作生涯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老小孩「愛不釋腳」手工鞋

 

來自台中眷村、56歲的楊海茜,早年和擔任廚師的丈夫在台中生活。她是全職家庭主婦,從女兒、兒子1歲起,就一針一線為他們縫製每階段的學步鞋,按著孩子的生肖縫製了小豬、小兔子造型,十分討喜;沒想到女兒到幼稚園上學才一天,學步鞋就不翼而飛,她只得趕工重新縫一雙,還不忘叮囑女兒:「下課記得把鞋子帶回家!」到現在,這雙鞋還珍藏著,她念起女兒小時候天真模樣,還會拿出來細細把玩。

 

此後,不少家長紛紛向她打探:「怎麼賣?」她才驚覺自己有此天賦。從做來送給友人,到放在朋友的精品店託售,接著百貨公司也請她去擺設花車臨時櫃。「花車的商品為什麼一定要隨意擺放,沒質感又顯得廉價呢?」楊海茜為了讓手工鞋展示加分,嘗試用鋁線塑造陳列架,沒想到一頭栽進鋁雕世界。

(你也會想看:黑手玩家周嬌娥 讓修車廢料變藝術品)

楊海茜帶領雲林古坑大埔社區的農村婦女,用運動衣料的布邊,勾織出一座海岸線上的絢麗金字塔。涂達中 / 攝影

「手工鞋真的太『厚工』了,費眼力又花時間。」楊海茜將心思轉往鋁雕,鮮少再製作手工鞋。直到多年後,一名女孩輾轉找到她:「請妳為我的父親縫鞋。」

 

女孩說無意間買了一雙她縫製的掛著鼻環、小牛造型的手工鞋,讓她父親「愛不釋腳」、天天都要穿,穿破了也不換,只好想盡辦法再找她買鞋。楊海茜說:「我很感動女孩的孝心,也想像80多歲的老人家穿著小牛鞋的模樣,應該是一個可愛的老小孩。」她只為女孩特製小牛鞋,持續了好多年,直到女孩的父親往生,她也「收針」。

 

盲學生的第一隻蝴蝶

 

有手工藝天賦的楊海茜,憑著自己摸索,鋁線在她的手中跳舞、翻轉,加上串珠等不同媒材,各式燈飾、吊燈、水果盤即活靈活現展現眼前;她和丈夫返鄉,在自己的土地生活,開始了教學生涯。

 

學員喜歡她的作品,即使「海貓工房」位於郊外,夏天上課要忍受被小黑蚊叮咬的困擾也要來;從台北趕來上課不稀奇,還有人從日本、香港遠道而來,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來「度假充電」一下。教學課接續開,社區大學、社福團體也邀楊海茜去上課,課上得多,讓她督促自己不斷前進,才有更多東西能教。

(你也會想看:隨手撿隨手做 蘇偉馨玩不膩的遊戲)

 

楊海茜的工作室「海貓工房」,一旁湖水寧靜。馬瑞君 / 攝影

「老師,我不知道蝴蝶長什麼樣子?該怎麼表現它?」楊海茜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堂鋁雕蝴蝶課上,一名身心障礙、全盲的學生,突然這樣問她。

 

該怎麼形容蝴蝶?楊海茜停頓片刻,決定從後方環繞,雙手拉著學生的手,觸摸作品的形狀,同時解說蝴蝶的模樣,一步一步,讓學生在手上、在心裡,塑造他人生第一隻蝴蝶。作品完成,楊海茜告訴他:「你的蝴蝶真美!」一隻鋁雕蝴蝶,讓學生的世界有了色彩,楊海茜內心激動不已。

 

海岸線上勾織金字塔

 

手工鞋、鋁雕、染布,每一項都難不倒她,唯有小時候學的勾織。「勾織的圖案需要計算,覺得自己數學邏輯不好,就一直擱著沒去碰。」直到5年前父親生病,她在醫院照顧時,想起兒時全家人聚在一起看電視時,一起勾勾織織,電視機的蓋巾、客廳桌的擺飾都是織出來的,60、70年代在眷村裡,那是家家戶戶都會的基本技能。一勾一織中滿是對父母、童年的回憶,楊海茜決定重拾這項技藝,父親往生後,也沒有停手。

 

楊海茜心裡,一直有顆種子,「我想創作一件大型藝術品,展現力與美!」剛好藝術家林純用推薦她一同打造「2017台灣燈會在雲林」的「農村藝術燈區」,由15位藝術家、帶領31個社區居民協力創作。她說:「以往對自己信心不夠,這次決定試看看。」就這樣,跟著雲林古坑大埔社區的婦女一起勾織出一座絢麗的金字塔,展現了令各界驚艷的草地藝術生命力。

(你也會想看:溪州尚水「黑泥季」 吳音寧讓農村搖滾起來)

 

 

無際的海岸線旁,海風猛烈捲起層層風沙,卻遮掩不了陽光照射下這座裝置的耀眼,到了夜晚,燈光烘托出煙火般的璀璨。楊海茜開心的說:「這就是我想要的感覺!是我放在心裡很久,最想表現的作品。」

 

農村婦女戰鬥力十足

 

金字塔豔麗動人的外衣,是一片片地墊拼接組成。在農村,這些墊子被用來綁果樹或是雕塑樹幹枝型,以運動衣布邊為材料,環保又有彈性,初學者也容易上手。問題是,若是以實用為考量,農民一般選用黑、灰、白顏色,與楊海茜期望的璀璨效果落差很大,因此她和丈夫四處尋找,一大批、一大批,將各式色彩鮮豔的材料全部購入。

 

楊海茜到雲林古坑大埔社區為農村婦女上課。第一次上基礎課程,學勾半圓形地墊,再從中挑選出10人「考前衝刺」,教導不同勾法,接著設定半個月時間「交作業」,只要求配色,便放手任她們自由發揮。擔心拼接的勾織品不足,楊海茜自己也加快趕工、完成最大幅的勾織品,沒想到,「她們真的戰鬥力十足,很多人只花了一週就完成了!」在這群農婦身上感受到的熱情,也呈現在作品上。

 

 

 

大幅勾織品的呈現是個挑戰。她和丈夫原本屬意如鑽石般矗立、無死角的9尺立方結構,但想到燈會結束、藝術品運回社區做為入口意象時,附近經常會有大型混凝土車出入,可能造成視線死角。兩人整夜不成眠,思考許久後,推翻了原先構想,才決定後來呈現的雙三角形造型。燦哥包辦結構主幹,楊海茜帶領大埔婦女完成作品血肉。但她還是鍾情鑽石造型,之後想在自家打造一座中型作品。

 

大地與藝術,誰再生了誰?

 

與居民的互動,給她許多啟發。渴望更貼近土地、更純真的思考,不僅在個人創作上,也在教學想法上有很大轉變。回顧以往,她雖不在都市生活,但授課對象大都住在城市,課堂上著重技法、帶領學生雕琢華麗的擺飾品,卻忘了應該先開發想像力,引導他們天馬行空地創作,楊海茜不禁有了過去是「誤人子弟」的感慨。

 

拿出以往示範教學的阿拉丁神燈、高跟鞋擺飾,「這些作品放在農家,對他們有什麼用?」她體悟,創作應有無限可能,不該依樣畫葫蘆。轉而反璞歸真,利用廢棄鐵網加鋁線,讓學員養成立體概念,用鐵網捏製雛形,再用鋁線勾勒作品。

 

 

在她的巧手下,一隻活靈活現的大型鳥,就在眼前跳躍,不論室內外都能融入周遭環境,「貼近大自然,貼近土地。」

 

圖片提供:
涂達中、馬瑞君、楊海茜

田寧萌

田寧萌

文章 10

遊走不同媒體20年,從五光十色的鏡頭前,到確定喜愛文字的深度表現, 勇於挑戰不同領域新聞,要打破「就是穿裙子跑新聞!」的偏頗定位。 喜歡旅遊、喜歡觀察社會各角色不同面色,喜歡看電影,更擅長將劇情融入時事,帶給讀者不同省思,希望以女性獨特細膩感去發掘更多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