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關懷 廻鄉農場 找回台灣農村的春天
by 廖智賢廻鄉農場致力於永續農業,推廣有機生活,找到和產業共好的方式。
依山墾種,以貫徹綠色有機耕作的飲食與生活為號召,聚居百餘人共同協力達成。位在苗栗銅鑼、三義及通霄的廻鄉有機生活農場,吸引了很多來自都市的「新住民」,包括三代同堂的家庭、帶著稚子的夫妻、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還有異國人士,他們採用生態農耕方式,在大食堂裡實行自然飲食;鮮蔬鮮果收成時,為訂購者配送到府;還定時舉辦農民市集,用力推廣產品與理念。

與其憂心 不如盡心
食品加工愈來愈盛行工業化,市面販售的許多產品被驗出為化學合成製造,當這些問題浮出檯面,消費者不免膽顫心驚
例如製作樹薯粉,這門學問幾乎失傳,然而廻鄉農場就這麼做。「我們就在社區製作樹薯粉,雖然手製的成本較高,但也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長輩都可以一起投入。」廻鄉的總管曹多柔強調,他們目前致力的不只是有機,更是永續農業,因為農村再生不是環境美觀,必須要落實在生活以及產業,並且取得共好,當產業上了軌道,年輕人才有機會回流,也唯有新血注入,才能夠活化地方、永續農村。

農村有產業 年輕人返鄉
為了實踐並推廣有機農耕的概念,廻鄉團隊來到銅鑼,租下農地開始施作。但租來的農地土壤原不優,起碼要花三年養地,這期間又遇到天候異常,曾有一某年冬季有近二千顆高麗菜被青蟲啃食殆盡,幸好苗栗縣政府推出「有機安全農業推廣獎勵」,對於必須養地恢復土壤品質,無法取得穩定收入的有機農民來說,增加了堅持下去的力量。

迴鄉農場創辦人李旭清(右)與總管曹多柔(左)一同煮食,分享成果。

拓展加工品 經費傷腦筋
2014年,廻鄉來到通霄開拓據點「廻鄉有機驛站」,除了既有的觀光體驗導覽,更增設賣店及餐廳。前者是為了協助有機農民解決農產過剩、附加價值低的問題,陳設了數十種在地有機農產加工品,遵循古法製作,提供遊客最放心的選擇;至於餐廳,是以當季的有機食材為主軸,開發具地方特色的蔬食風味料理,採用不高溫油炸,以蒸、燙為主的烹調方式,保留了食材的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