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 街角名片計畫 改變從招牌開始

by  游婉琪
每一面在街頭掛起的招牌,都是城市向大眾遞出的一張名片。

今年夏天數場風災,吹落台東無數街區招牌,意外造就「台東會更好:街角名片計畫」的誕生。一群深愛台東的人化危機為轉機,串連資金、人力與商家,要翻轉街道,催生全新樣貌。

 

招牌一定要字體斗大、配色鮮豔嗎?改造台東市容的街角名片計畫,引起全台設計圈的關注與投入。都市酵母 / 提供

水嫂的庫空間 台東會更好的討論基地

 

走進「街角名片計畫」的串連基地—台東糖廠「庫空間」,在地人稱「水嫂」的黃美蓮,正忙著陳列店內藝術展品、迎接客人上門,抽空聯繫藝術家、溝通即將開設的工作坊內容。親切的她過去是星級飯店主管,年過半百後,決定將人生下半輩子留給自己,辭去工作返鄉。

水嫂(右)與水哥(左)為台東創作者打造的交流舞台「庫空間」,成為「街角名片計畫」的討論基地。黃美蓮 / 提供

水嫂的另一半「水哥」陳正瑞,是噶瑪蘭族原民藝術家,有鑑於雕刻人才培育不易,5年前取得勞動部及文化部的計劃經費,成立阿水工房,以漂流木等天然素材創作各種工藝品,並招收22到28歲的部落族人擔任員工。不僅讓年輕夥伴安心就業,也讓更多人看見原住民文化之美。

 

剛好水嫂卸下主管職務,一時間不知如何轉換職場身分,幾經思考後,成為水哥木作工房的最佳經紀人。水嫂說,以前在飯店要管理人,沒有了主管身分,一切重新歸零,又不想被人管,乾脆回家作自己喜歡的事。

(你也會想看:台東熊店陪孩子畫出自信)

 

 

 

她觀察,台東縣人口老化嚴重,年輕人為了追尋工作機會,離開家鄉前往大都市發展,青壯人口大量外移形成的文化斷層,成為東部原住民部落的悲歌。阿水工房逐漸有知名度後,水嫂申請進駐台東糖廠,將廠區舊建物打造為「庫空間」,作為台東藝術家自由創作交流的舞台,落實藝術文化在地實現。庫空間裡,除了展示漂流木創作品,還有各種天然材質的文創品,從居家生活雜貨、手工果醬、陶器到針織品,琳瑯滿目,並不時舉辦藝文活動與工作坊。

 

減法美學 幫城市把臉洗乾淨

 

今年7月,尼伯特颱風無情摧殘台東居民的農田與家園,也吹毀年久失修的巨幅招牌、廣告看板,多處災情慘重,包含「庫空間」在內的台東糖廠園區。風災過後,「庫空間」的好鄰居—「邸Tai Dang」提出台東街道招牌復興的想法。

 

 

兩年多前,劉誥洋與陳怡萍這對台東新移民夫妻檔,成立了台灣東部第一家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邸Tai Dang」,提供自由工作者進駐交流,也舉辦各類活動輔導當地民宿業者、推動社區營造,經營理念和庫空間相當接近。

(你也會想看:徐璐 台東築夢踏實)

這幾年向劉誥洋(右)、陳怡萍(左)這樣的台東新移民越來越多,為當地注入改變的活力。劉誥洋 / 提供

 

水嫂說,庫空間所屬的台東糖廠,空間活化後重新蛻變為文創園區,招牌的設計如何結合美感、創意及文化,也是空間營造的重點之一。因此她主動開放庫空間內的活動場地,作為「街角名片計畫」討論基地,並協助牽線、串連商家,期待能一舉改善園區指引不良的困擾。

 

 

放眼台灣街道,字體斗大、配色鮮豔的巨幅壓克力看板,像巨獸般吞噬了美麗的天際線。水嫂觀察,台東店家招牌普遍過於龐大,市區尤其嚴重,方正突出路面的塑料盒與鐵架,在道路兩側相互遮疊林立,看起來雜亂無序,也無法可管。反觀深受許多台灣人喜愛的京都,街道洋溢樸質韻味,當地店招大多低調不張揚卻富含美感。

 

歷經一夜狂風後,劉誥洋意外發現,台東市的景觀好像比以前清爽許多。他笑說,人們常常在生活中發現一些「怎麼會這樣子?」的地方,但要從想法轉化成具體行動,有時還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若不是這場風災,跑去跟任何一間台東店家說:「把招牌拆掉,幫你設計新的。」絕對沒什麼人想理會。

 

新移民夫妻檔 為台東募集設計力

 

把握時機,化危機為轉機,劉誥洋邀約像水嫂這樣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群眾募資平台上發起「台東會更好:街角名片計畫」。團隊認為,每一面在街頭掛起的招牌,都是城市向大眾遞出的一張名片,決定初次造訪者對當地的第一印象。有時只要善用減法美學,降低招牌彩度、配合街道大小調整尺寸,搭配公部門的街區示範計畫,就能「像是把臉洗乾淨」一般,打造出煥然一新的市容。

 

 

這項計畫除了籌募資金,更招募三種對象:一是招牌受損也有意願改頭換面的台東商家、二是熱血設計師、三是能協助裝設招牌的廣告工程業者。結果短短12天,就募集50多位設計師投入計畫,都市酵母的「小招牌製造所」社群也熱情分享從2013年到2016年改造100面台北招牌的經驗。台灣設計圈對街道招牌的關注顯而易見。(你也會想看:都市酵母 讓美感在城市發酵)

 

由於經費及人力有限,團隊優先選擇40位商家,在兼顧安全與美觀前提下,由設計師量身訂作招牌,並依照建築特色選用不同材質、字型。費用由計畫資助4成,店家自行負擔6成。只是多數店家對美感的想像經常與年輕設計師相反,要求字體要大、用色要鮮豔,且傾向與熟悉的招牌廠商合作,最後理念契合持續合作的,有29家。募資進度也一度令人心急,所幸國內知名企業主動贊助,並打算拍攝紀錄片紀錄街道招牌復興過程,替團隊注入強心針。

「小招牌製造所」的3年100面招牌改造計畫,為台北街頭帶來驚喜與趣味。都市酵母 / 提供

 

 

市容變美了 城市會更好

 

目前29面嶄新的「街角名片」已設計完成,發包廠商丈量製作中。11月19日到12月30日,部分招牌設計圖以「台東第一個招牌圖鑑」為主題,在庫空間展出;展覽現場並提供「小招牌名片」,鼓勵參觀者繪製自己對招牌的設計想像,貼在大型珍珠板交流。

 

 

看著新世代穿梭庫空間內交換創意想法,水嫂表示,這幾年越來越多年輕人移居東部或返鄉回流,縣政府也慢慢將觀光產業延伸到在地文創產業,期待「街角名片計畫」是個好的開端,未來台東能讓青年發揮創意、勇敢作夢,為這塊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圖片提供:
街角名片計畫, 庫空間, 都市酵母

游婉琪

游婉琪

文章 37

游婉琪,花東新移民,曾任平面媒體文字記者,恢復自由之身後持續爬格子,目標每天都更靠近山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