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力wannabe 創辦待用課程,陳欣婷的太妹翻身記

by  游婉琪

「小朋友你們猜猜看,這麼多人聚集在羅浮宮前等著看展,時間是幾點?」花蓮北濱國小教室裡,台灣待用課程協會發起人陳欣婷與學生互動熱烈。課程結束後,她還得跳上火車趕往機場,回到英國繼續她的博士班學業。

 

待用課程概念源自於義大利「待用咖啡」:一百多年前,某間位於拿坡里的咖啡店裡,顧客有好事發生時,會支付兩杯咖啡的費用,只拿走一杯,另一杯留給需要的人。陳欣婷與友人林才越共同成立的台灣待用課程協會,則是鼓勵大眾捐款贊助各類課程,讓偏鄉學童擁有更多教育資源,開創對未來的想像。

當陳欣婷(右二)替藝術家賣出一件作品,便會捐出售價的百分之五給待用課程協會。楊仁甫攝影

翻開陳欣婷的資歷: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班、英國策展公司亞洲區總經理、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難以想像她在求學之路上曾跌跌撞撞,被歸類於讓師長頭痛、想放棄的那一群。

 

黑馬的陰影

 

小學一年級那年,陳欣婷跟著父親搬到花蓮定居。高中二年級以前,她的成績總是位居倒數。升學主義至上的年代,成績不好經常與品行不佳畫上等號,陳欣婷感慨:「我從來不抽菸也不打架,只因為成績不好,就成為同學、老師眼中的太妹。」

 

直到升學考試在即,陳媽媽替她請來家教補強。為了進入舞蹈系,陳欣婷用功苦讀,成績開始突飛猛進,從旁人眼中的「太妹」,搖身變為「黑馬」。

 

這段「太妹翻身記」如今回顧輕鬆,過程卻充滿辛酸。陳欣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當她在家教老師指導下,數學小考終於拿了高分,老師卻懷疑她是靠作弊取得好成績,要求她一個人關在教室裡頭重考。

 

 

所幸,陳欣婷用實力替自己洗刷冤屈;諷刺的是,隨著課業排名好轉,上大學後,再也沒人給她貼上太妹標籤。然而,即使如今在藝術圈事業有成,陳欣婷仍難忘這段經歷,以及那個自幼便深植內心的疑惑:為什麼非得要有好成績,才能證明自己是好學生?

 

 

於是,陳欣婷與成長經歷類似的林才越共同發起待用課程線上認養,透過義賣藝術品、企業家贊助等方式,讓無法順利融入體制內教育的孩子有其他途徑探索自我,在學科考試外找到自信,培養出社會後更需要的多元軟實力。

 

學習應像彩虹

 

創辦初期,陳欣婷走訪全台,發現偏鄉教育的最大問題是師資流動率高。交通不便的深山部落,通勤耗時,一旦有更好的就業機會,老師難免選擇離開,讓孩子在老師來來去去的環境中成長。於是,林才越與陳欣婷訂出遠高於學校老師鐘點費的講師費,從業界邀請專業師資定期授課,希望彌補體制內的缺陷。

 

有時捐款人會特別指定開設某些類型的課程,但陳欣婷希望課程的規畫能點燃學習渴望,而非開出大師級課程,學生卻興趣缺缺。例如陳欣婷發現花蓮禪光育幼院的孩子壓力大時習慣咬指甲,靈機一動,開設指甲彩繪課;一方面結合藝術治療,幫助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透過創作釋放負面情緒,也抓準他們渴望透過打扮引人注意的心理,讓課程大受歡迎。好幾位學生告訴陳欣婷,未來打算成為一名指甲彩繪師。

 

 

又例如花蓮北濱國小長年以意象書法作為校本位特色課程,鼓勵學生以毛筆創作。看了作品,陳欣婷向校長提議開設文化創意產業課程,讓這群擁有創作能量的孩子,將來有能力自己舉辦展覽。

 

 

有了好課程,下一步需要穩定的認養人來牽成。陳欣婷表示,過去她在藝術圈辦活動,總是大方向親友拉贊助,但推動待用課程初期,因為不知道計畫能撐幾年,常拉不下臉募款。

 

經過幾番思考,陳欣婷決定結合自己的藝術人脈與專長,與認同待用課程理念的藝術家合作,以義賣取代募款。當她替藝術家賣出一件作品,便捐出售價的百分之五給待用課程協會;收藏家不但買到有價值的藝術品,也幫助了偏鄉教育,創造多贏局面。

 

連起山海與天空

 

如今,待用課程邁入第五年,課程遍及桃園復興鄉、高雄那瑪夏、花蓮豐濱鄉,內容包含舞蹈、桌遊、繪畫等。陳欣婷小時候常覺得花蓮落後,長大後才漸漸體會這裡的大山大海無形中帶給自己多少滋養。因此她笑稱,推待用課程時總是不由自主的「偏心」花蓮,希望把最好的資源留在家鄉,培育出更多未來的藝術家。即使目前在英國的博士學業尚未完成,一有時間她總是直奔花蓮,看看這群待用課程支持的孩子。

 

 

下個階段的目標,除了課程「落地」,盡可能邀請當地師資外,陳欣婷希望認養人也能落地,加深對計畫的認同感。她以「找校友」概念尋找事業有成的校友小額定期捐款,讓學弟妹有機會接觸到體制外課程。這樣不僅省下講師的交通住宿成本,講師與認養人也能透過待用課程平台回饋家鄉。

 

陳欣婷成長在追求三餐溫飽與穩定收入的年代,如今物質資源不再匱乏,未來的選擇卻可能因資訊落差而侷限。透過待用課程,陳欣婷期許幫助更多孩子打開眼界、充實藝術涵養,培養立足未來的競爭力。

 

同場加映

無差別對話,17歲少女的世界公民咖啡館

多寶藝術學堂,看見生命氣質特殊的美

張平宜為麻風病人的孩子展開希望之翼

圖片提供:
楊仁甫

游婉琪

游婉琪

文章 37

游婉琪,花東新移民,曾任平面媒體文字記者,恢復自由之身後持續爬格子,目標每天都更靠近山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