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關懷 吃無毒喝有機 營養午餐的食育課

by  陳姵穎
食農教育的本質是生活化。

校園營養午餐,除了供給學童充足營養,還可以傳遞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新竹埔和國小透過吃有機餐、喝非基改豆漿、零廚餘運動和開闢埔和苗圃,讓孩子經由生活化的食農課程,體會感恩惜福的真諦。

(推薦你:Mini Bean 創造喝豆漿的幸福感)

 

午間時分,鐘聲噹噹響起,在廚房阿姨協助下,新竹埔和國小的學童興奮地將餐車拉到教室,「打菜小組」迅速就定位,其他孩子捧著自行攜帶的便當盒及碗筷,井然有序地排著隊領取飯菜。今天的菜色是蒜炒青江菜、紅白蘿蔔滷肉、炒大頭菜絲配十穀米和地瓜薑湯。

 

 

餐餐吃光光 比家裡煮的還美味

 

「來,說說看,有機菜的特色是什麼?」二年松班導師下課前才和孩子複習過有機菜的相關內容,校長吳柚立刻隨堂考,孩子們一邊大口吃著飯菜,一邊搶著舉手回答:「不灑農藥!」、「沒有化肥!」、「友善環境!」這時,已經有人跑到後頭添了第二碗飯,還說營養午餐比家中的飯菜更好吃。不一會兒,餐車上的食盒被一掃而空,只餘下些許湯汁和殘渣。

(推薦你:溪洲鄉托兒所午餐 吃到當地阿伯種的菜和新鮮的米)

 

 

「我們是偏鄉學校,資源少,沒有浪費的權利;廚餘本來就是食物,更不可以浪費。」一手推動埔和國小一周吃一次有機餐、一次有機豆漿、四次無毒蔬菜的校長吳柚,早在食育概念尚不普及的九年半前,擔任和興國小校長時,就開始進行這項寧靜的「嘴巴革命」。

 

早餐的問候 杜絕垃圾食物

 

本身是新豐鄉親的吳柚,看到父執輩陸續罹患癌症,深感健康的重要,加上觀察到現代孩童不正常的飲食習慣,決心從校園做起;首先將垃圾食物趕出福利社,接著一間一間與周邊早餐店溝通協調,希望商家不要供應紅茶、奶茶等含糖飲料,只提供豆漿和鮮乳。

 

但要孩子不喝甜,當然不容易。「我就每天站在校門口,看到小朋友提外帶的早餐,就問他們今天買什麼?有的小朋友會很驕傲的告訴我他買的是豆漿或牛奶,有的小朋友知道買奶茶不好會心虛,我們就再次口頭提醒。」久而久之,孩童也會互相監督,甚至提醒大人。「有回一個家長告訴我,她帶孩子去吃喜酒,其他小孩都討果汁喝,但那個孩子堅持不喝,讓我很感動。」

(推薦你:油安風暴 細粒籽小油行的逆襲)

埔和國小的學童近半數來自弱勢家庭,為提供更充足的蛋白質,每周四由工友負責磨煮豆漿,不濾渣的香濃滋味,讓營養更完整。陳姵穎 / 攝影

目標零廚餘 省下浪費的錢買好食材

 

杜絕了垃圾食物,吳柚將目標聚焦於營養午餐,新竹縣的中小學幾乎都有自設廚房,少油少鹽的烹調只要和廚師善加溝通即可,難的是招標。因採購法限制嚴格,生鮮農產價格又常有變動,實務作業本就不易,要採買有機食材,更是難上加難。

 

 

幸好,吳柚的理念打動了食材供應商,為使一餐32元的補助經費發揮到最大值,全校師生亦達成共識──將浪費的廚餘省下來,拿去買好食材。要達到零廚餘,份量的計算不可或缺,埔和國小午餐秘書葉淑華說,每學期她會按上學期的採購量和菜單估算食材,並逐日統計各班廚餘狀況,精準抓出烹調量,同時堅持購買未經處理過的食材,以確保品質。

(推薦你:日本幼稚園 給孩子吃什麼?)

 

 

 

因埔和國小的學童近半數來自弱勢家庭,為提供更充足的蛋白質,每周四由工友負責磨煮豆漿,不濾渣的香濃滋味,讓營養更完整;學校更不怕麻煩地替外出比賽的校隊準備愛心便當,徹底貫徹「吃好食物」的準則。

(推薦你:顧瑋為台灣好食材說故事)

 

開闢埔和苗圃 孩子為自己加菜

 

「我想,食農教育的本質是生活化。」吳柚認為,教育要透過日常習慣,才能真正扎根,透過「食」的延伸,進而讓人與土地產生連結,埔和苗圃的開闢就是很好的例子。前午餐秘書陳克復老師在替埔和國小的有機營養午餐打下基礎之餘,更領著孩子體悟何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推薦你:賴嬌燕 農村裡的文藝復興)

 

 

小小的苗圃裡,村長提供的各色蔬菜長得茂盛,是三年級學童分組輪流除草、澆水和施肥的成果。陳克復說,有的小朋友難免會怕蟲,但接觸久了,漸漸也能體會到萬物共存的概念,收成下來的菜則交給廚房處理,替營養午餐增加菜色,當孩子吃到自己種的菜,無形中更懂得珍惜。

 

「教育沒有速成的事。」已達五十五歲可退休年紀,但決定和夥伴為埔和國小孩子繼續奉獻的吳柚說,接下來她想擴大苗圃,並透過更多實作課程,讓友善環境的概念,更深入扎根。

吳柚(右二)認為,教育要透過日常習慣,才能真正扎根,透過「食」的延伸,進而讓人與土地產生連結。

 

 

圖片提供:
陳姵穎, 新竹埔和國小

陳姵穎

陳姵穎 http://peiying0608.blogspot.tw/

文章 35

始終相信文字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而「書籍是人類最偉大的信仰」。 還有力氣就要去旅行,想感受這個無邊的大千世界,同時了解台灣這座島嶼。 沒有成為攝影師的天分,但依然喜愛用相機捕捉細微而美好的瞬間。 偶爾寫寫作,還在摸索屬於自己的音頻,繼續嘗試各種可能,期許自己能漸漸從小寫的writer逐步走向大寫的Write。